画好为民服务“同心圆”

——市中区探索“融媒体+社会治理”新模式综述

2020年07月10日

本报记者 梁鸿雁 通讯员 陈龙 周杨

6月20日,市中区广济路铁道以东路灯开始照明,对于矿区街道机厂社区7个小区的2000多户居民来说,多年的期盼今圆梦,再也不用摸黑走夜路了。

7月2日下午,当记者采访居民何艳、王秀英时,她们说:“这几天,俺们居民可高兴了。过去没有路灯,走个夜路提心吊胆的。现在装上路灯,路上亮堂堂的,感觉可安全了,感谢政府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

广济路位于城区北部,周边居民小区较多。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广济路铁道以东一直没有路灯,给居民夜晚出行带来不便,也存在安全隐患。据了解,市中区将该路段列入今年下半年城建计划,按照设计规划,把路灯等设施一并完善。

5月份,网格员李静云接到机厂社区居民要求安装路灯的诉求后,及时反映到市中区“融媒体+社会治理”智慧平台。区民生诉求督查组快速跟进,现场查看摸实情,组织相关部门、单位进行分析研判,最后确定:搁置争议,调整计划,落实责任,先让路灯亮起来。

区市政园林服务中心经过实地勘查,在施工复杂、资金紧张情况下,充分利用原电线杆安装路灯,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安装了13盏LED节能路灯。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去年以来,市中区创新“12345”工作理念,强力推动融媒体平台与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有机融合,探索建立了具有县域特色的“融媒体+社会治理”新模式,通过“民意吹哨、部门报到”,提供从发现问题到解决反馈的“一条龙”服务,为解决复杂问题搭建统一处理渠道和载体,实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积极回应了民生诉求,群众满意度和政府公信力不断提升。

“融媒体+社会治理”智慧平台自今年4月20日运行以来,截至7月1日,通过各渠道收集信息5016条,已办结4744,办结率94.5%,群众满意度100%。

推进融合:

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2015年,市中区率先在全市实现网格化治理,以事件办理为核心搭建综合服务平台。作为被中宣部列入首批启动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市中区融媒体中心于2019年建成,实现了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

市中区是老驻地、老矿区,辖区破产企业多,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各类纠纷隐患集中。两个平台运行后,发现一些事项“九龙治水、各自为战”,平台反馈一些问题找不到责任单位、责任人,一些工作长期“悬空”,政府公信力下降,群众满意度不高。

市中区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实际,创新模式,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将网格化社会治理与融媒体的宣传、引导、监督有机融合,探索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媒体监督”的“融媒体+社会治理”智慧平台,今年4月20日开始运行。

与此同时,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融媒体+社会治理”领导小组和特派督导组,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民生事件,能立即化解的立即化解,不能立即化解的有序解决,把群众诉求作为开展社会治理的起点,真正将群众呼声转化为工作动力,初步形成了民有所求、政必有应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优化流程:

形成全新“闭环”管理模式

“融媒体+社会治理”智慧平台运行以来,建立完善了“四统一”工作流程,形成了“收集、整理、交办、反馈”全新“闭环”管理模式。

统一技术平台,整合建立了数据感知系统、事件管理系统、绩效考核系统、可视化调度指挥系统以及媒体全程监督系统。

统一信息收集,拓宽了信息采集的渠道,涵盖了政务热线、市中政务网、市中新报、“幸福微市中”微信公众号等各方媒体,囊括了网格化、“块警务”、驻村辅警、融e通等渠道,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信息收集网络。

统一研判交办,依托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感知对汇总的各类信息进行智能化整理、分析、分类、自动派发,(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在智能分发、一二级研判指派的运行模式下,形成了“所有事有人管、所有诉求有人应答、所有纠纷有人调解、所有困难有人解决”的智慧办理模式。

统一信息反馈,将办理结果按照原信息收集渠道进行信息反馈,由信息员对案件进行审核,办理完成予以结案,办理效果不好或群众不满意的案件予以驳回,重新办理。

智慧平台“四统一”工作流程的设计,彰显了媒体监督的效应,有效扩展了“社会治理平台”的功能,有力提高了政府公信力。

市中区综合治理事务中心副主任张中华说:“通过区纪委监委、区重大事项推进中心、区融媒体中心和人民群众对事件办理的督办和监督,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了民意吹哨、部门报道的治理效果,提高了事件办理的时效和质量。”

做实保障:

建立平台运行的长效机制

在“融媒体+社会治理”智慧平台建设中,着力突出“全、清、准、严、强”五个关键,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聚焦基层民意,信息收集“全”,“一网尽收”。

全区网格员坚持“一日双巡”, “块警务”及“驻村辅警”通过日常社会治安巡防,融媒体记者通过推广融e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群众诉求第一时间上报至“融媒体+社会治理”智慧平台,确保民生信息采集全方位、全天候、无缝隙。

截至目前,仅通过走访居民7292户,就收集上报社情民意信息2718条,涵盖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立足工作实际,职能边界“清”,“一呼百应”。

建立区直部门职能划分关键字库和镇街区域划分电子地图,通过大数据技术数据感知对收集的事件主管部门进行智能化分类,同时根据事件采集端位置信息所属镇街进行自动定位,实现事件办理主体智能化认定。

为此,将60余个区直部门、公共服务部门和11个镇街纳入“融媒体+社会治理”智慧平台,实现民生诉求智能分派、事件办理条块结合,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交错的治理网络。

搞好分析研判,事件派发“准”,“一锤定音”。

充分发挥特派督导组决策指挥作用,确保派出指令责任明晰。整合汇总各事件办理部门的职责,录入平台系统,根据部门职责实现案件智能派发,从区直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特派督导组,对于案件存在争议或职责界定不明确的案件实行分级研判,确保所有事项派得准、要求严、督得紧。

截至目前,已召集多部门参加的研判会议18次,累计研判案件26件,已办结20件、正在办理6件。

加强跟踪督办,考核管理“严”,“一抓到底”。

通过智慧平台对事件的收集与处理进行分析汇总,对各承办单位的案件办理情况、部门协同情况、处理反馈情况进行量化考核,依托“三方监督”全程跟踪督办,以群众满意度为考核依据,严把质量关,确保工作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区融媒体中心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不算近期,仅前一阶段中心就跟踪督办事件252件,已办结223件、正在办理29件。

共建共治共享,队伍建设“强”,“一大保障”。

强化经费、机构、人员保障,截至目前,全区共投入专项资金 4484万元;区委、区政府成立专门工作机构,镇(街)、区直有关部门成立相应机构;为每个基础网格选优配强“一长三员”,即1名网格长、1名网格指导员、1名专职网格员、1支志愿网格员队伍,为“融媒体+社会治理”新模式运行提供了坚强保障。

探索推行“1+X+Y”综合执法机制,将区直有关部门服务职能直接下沉到网格,推动131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5600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发挥作用,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畅通社会治理“微循环”,夯实筑牢社会治理的“四梁八柱”,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