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淮海战役

2021年08月16日

鲁南地区人民支援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翌年1月10日胜利结束。枣庄全境获得解放,枣庄工委、枣庄办事处即进驻市区办公,很快恢复和稳定了社会秩序。

枣庄地处淮海战场的前沿,在支前中,除地方部队直接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外,枣庄人民还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激励下,动员组织起各方面的力量,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建立了有组织的支前体系,以极大的热情全力支前、全面支前和全程支前。

在淮海战役中,调运粮食达9.6亿斤,动用民工543万人,每天需筹粮300万斤,任务极其艰巨。战役一开始,华东野战军大部及支前的几十万民工由鲁南开赴前线,鲁中南第五地区所辖的峄县、临城、兰陵、赵镈、麓水、枣庄等县市每天平均有25万人的队伍过境,每天需准备粮食76万斤。当时,该区有三分之一的县遭受水灾,但仍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3000多万斤的筹粮任务,并供应部队油盐7万斤。

在筹集、转运粮草的同时,枣庄人民还积极筹集副食品以支援前线。为此,鲁中南区第四、五地委建立了供应组织。以工商局为主,会同部队供应部门和地方支前委员会,组织了供应站,下设分站和若干供应小组,积极组织、筹备各种副食品。1948年12月16日,中央军委发出命令,要求在春节期间慰劳前线将士每人一斤猪肉。华东局将征调86万斤猪肉的任务全部交给了鲁中南区。鲁中南区党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一边给各地委分配任务,抓紧从群众手里收购,一边组织力量从集市上直接收购。鲁中南区支前委员会组织数万名民工,日夜兼程将猪肉送往前线。从开始征购到把猪肉送到部队,前后仅用了8天时间。

战役期间,枣庄广大妇女除了担负起加工军粮的繁重任务外,还承担了部队的被服供应任务,日夜不停地为部队赶做军衣、鞋袜。转运到枣庄地区的伤员,得到了精心爱护和照料。淮海战役前,为接收伤病员,鲁中南军区医院由临沂汤头迁驻台儿庄,下设两个分院,有医护人员千余名。鲁中南区党委决定由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栗培元、卫生处长李林主持,在台儿庄建立了淮海战役后方医院,仅战役期间,就医治伤员6000余人。

淮海战役中,枣庄地区为配合和支援部队作战,还从各地抽调选拔了一大批优秀民兵,组成子弟兵团开赴前线,担任火线抢救、押解俘虏、保护交通、看守仓库、打扫战场等任务。另外,还承担了开辟支援前线基地的任务,协助新区政府组织、教育群众,开展反封建和剿匪斗争。

支前工作中涌现出大批模范,仅峄县就有5人被评为一等功,18人被评为二等功,29人被评为三等功。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对于人民群众的支援给予了高度评价:“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文图均为中共枣庄市委党史研究院提供 记者 王兆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