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前行的力量 迸发创新的活力

——写在《枣庄日报》创刊六十五周年之际

2023年09月01日

本报记者 张孝平

六十五年,弹指一挥间。

从1958年《峄县农村》创办,到《枣庄市报》《枣庄工人报》《枣庄通讯》再到《枣庄日报》,六十五年间,枣庄日报走过了一段不断发展壮大的道路。一系列的更迭传承,党报的红色基因赓续传递,党的宣传阵地持续更新升级,我们使命不改,初心如磐,历久弥坚。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始之初,手工刻版、油墨印刷,条件艰苦简陋,老一代报人手上磨出了茧子,熬坏了眼睛,但抚摸着散发出墨香的报纸,看到“党的声音”飞进千家万户,他们脸上绽开了笑容,厚厚的镜片遮掩不住眼中喜悦和智慧的光芒。

从之后的铅字排版、活字印刷,到激光照排、全彩印刷,从周报到日报、小报到大报、黑白到彩印,由单纯办报到多业并举、单一纸媒到新媒体矩阵,枣庄日报一步一个台阶,持续给人们带来新的惊喜。

投入使用微机排版设备,创下全国报社第十八家、山东省和邻近省份第一家的历史;高峰期发行量达7.3万份,发行密度居全省地市报纸之冠;在大众日报《在今日市地报纸上》专栏综合评比中,雄居全省地市报首位;荣获全省十佳报纸、山东省报纸印刷质量精品报……在历史发展中,枣庄日报创下一个又一个辉煌,捧回一个又一个奖杯。

这是枣庄日报人奋勇拼搏、勇往直前的结晶,更是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读者朋友关心关爱的结果。这,为我们前行坚定了勇气,增添了信心,注入了动力。

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传递最新讯息,关注百姓生活,是枣庄日报一直努力的目标。

策划“记者周边行”大型采访报道活动,记者骑自行车经33个乡镇250个村庄,行程3000公里,采写了一大批鲜活的、反映实际问题的报道;组织“大型系列报道‘三个代表’在枣庄”集中宣传,综合展示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实践“三个代表”的辉煌成就;推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特别报道,详细剖析枣庄工业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并就发展方向作出探讨;开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栏,对科学发展典型进行深入采访;组织“光辉的足迹——庆祝建党90周年异地采访报道”,历时1个月行程10000公里,记者足迹跨17个省、直辖市,实地采访追忆伟大的党诞生、发展、壮大,在曲折中奋进、在斗争中成熟的轨迹;“强工兴产、转型突围”聚焦工业企业,探寻发展思路弘扬奋进精神,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枣庄日报围绕宣传党的声音、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推出的重点报道不胜枚举。

在抗击洪水、非典和新冠疫情的一线,乡村振兴的大棚内田野里,“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的战役中,留下了枣庄日报新闻工作者的汗水和足迹。我们持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创作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接地气、冒热气的新闻作品,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枣庄发展贡献媒体力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六十五年间,我们经历过纸媒的黄金时期,见证了枣庄日报在这段时期的辉煌与荣光,也感受过网络冲击下传统媒体生存的凉意与挑战。但我们坚信,改变的只是新闻表达的方式和传播的方法,新闻内核不变,高举党的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没变。

面对挑战,我们加快自身媒体融合,打造12个平台组成的枣庄日报全媒体传播矩阵,粉丝总量超过200万,媒体关注度、传播力和影响力雄踞枣庄媒体前列,实现了华丽蜕变。

如今进入融时代,枣庄日报的发展,又迈入一个跨时代的崭新阶段。枣庄日报社与枣庄广播电视台融合成立枣庄市新闻传媒中心,更加精确聚焦主流思想传播,深度耕耘媒体融合发展,大胆创新产业经营路径,努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旗舰。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创刊六十五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将从回顾过去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从展望未来中迸发创新的活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担使命任务,以更高质量新闻传播,助力我市“强工兴产、转型突围”高质量发展目标,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汇聚磅礴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