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5日
赵雪艳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深入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综合国际、国内两个大“势”的智慧选择。
从国际形势来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是面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
全球生态危机之一:全球逐渐变暖
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释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日益增加。从1850年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总的人为排放量为14384亿吨,工业革命初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比例是280PPMV(0.028%),但到了现在浓度已经超过400PPMV(0.04%),比工业化前高149%。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2023年3月份,联合国发布报告称,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摄氏度,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这是全球变暖的一个警戒线,而目前人类的工业化行动,已经使气温升高了1.1摄氏度,留给地球的余量只有0.4摄氏度,全球变暖形势严峻。
全球变暖带来较为严重的恶果,像暴雨、飓风、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等等越来越频繁,给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性影响。
2022年2月28日,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名为《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报告。该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正改变着地球,未来几十年,世界将不可避免地遭遇灾难性影响。这再次提醒我们,地球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控制全球变暖,这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要参与的全球统考,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防御极端灾害,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截至2022年底,已有130多个国家、116个地区、234个城市以及683家企业提出碳中和目标。全球88%的排放、90%的GDP(PPP)以及85%的人口被净零排放目标所覆盖。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他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全球生态危机之二:生物安全挑战日益严峻紧迫
现在,传统生物安全问题和新型生物安全风险相互叠加,境外生物威胁和生物风险交织并存,生物安全风险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生存和发展威胁之一。
生物安全问题,究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当今人类新发传染病78%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说来源于野生动物。很多野生动物都是病毒的蓄水池,由于食用野生动物,病毒得以在人类之间迅速传播。从非典、禽流感到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再到这次仍令我们心有余悸的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都是如此。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威胁,已经越来越紧迫地摆在我们眼前。
生物安全,在核武器、化学武器得到相对控制之后,将成为全人类最大的安全问题和最大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生物安全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用力、扎实推进。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乃至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
全球生态危机之三: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
今天的城市,车水马龙的热闹背后,是逐渐消失的“精灵”们。
2021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红色名录”评估的物种达到138374个,其中38543个物种“面临不同程度的灭绝危险”,占比接近28%。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于2022年12月9日更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现在包括150,388个物种,其中42,108个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在被评估的17903种海洋动植物中,超过1550种面临灭绝的风险。有科学家推测,到2050年,地球上40%物种都会消失——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每一分,每一秒,都有一些物种永远地消失在地球之上,试想一下,这样发展下去,在若干年之后,仅剩下人类的地球,将是多么乏味。人与自然如何和平共处,留给我们的应该是深深的思考。
从国内形势来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是推动经济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GDP增加到121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十年增加近70万亿元,年均增长6.2%。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取得这样的成绩是非常了不起的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国通过赶超战略或者跨越式发展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两三百年工业化的路程,可以说这是一个时空压缩式的发展。
但是,巨大的成就背后是有着巨大代价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矛盾加剧也呈现出一种时空压缩的形式。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巨大,资源禀赋相对较差,对外依存度较高。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供应相对短缺。未来10—20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矿产资源需求呈现刚性上升态势,资源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将进一步增强。如何达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如何历史地、实践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再次摆在了我们面前。
怎么才能永续发展,成为时代之问!这个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给出了最好的回答!那就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如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大地上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美丽中国画卷正徐徐展开。
绿水青山,风调雨顺,让空气清新,让生态和谐,这就是我们渴望看到的未来的美丽中国。
(作者单位:山亭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