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王玉美
四月,最重要的节日首推清明。清明节,在常人看来是一个庄严肃穆的特殊节日。然而,在有的文人笔下,有时却并非完全如此。
丰子恺的《清明》,写了幼年在桐乡石门过清明节的活动和感受。“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第三天上‘私房坟’。我家的私房坟,又称为旗杆坟。去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人,父母和我们姐弟数人……”可见,过去清明扫墓是非常讲究的。“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无上的乐事”即吃船里烧出的饭菜和抢鸡蛋吃。“我难得抢到,觉得这鸡蛋的确比平常的好吃。”其实这个鸡蛋和平时的并无差别,只是因为这时候“我”快乐开心,所以觉得比平时好吃。“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酬谢……”这些句子介绍了醇厚的民风。读了全文,我可以理解到当时嘉兴一地过清明的民俗风貌,让人如临其境。
周作人说,如果排除掉感情上的因素,扫墓其实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平时,人们忙于各自的事业,无暇去野外游逛,只有在扫墓的时候才可以聚集在一起出门,这大概也算是“片刻优游”了吧。他在《上坟船》等一些诗文中还详细描写了绍兴扫墓的风俗:“清明前后扫墓时,差不多全家出发,旧时女人外出时颇少,如今既是祭祀,并作春游,当然十分踊跃。扫墓时候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他还高高兴兴地记述了扫墓的食事,说,他家是墓前供十大碗菜,八荤两素,所谓“十碗头”,并引绍兴平步青作《平氏祭簿》说,上坟要用三牲鹅、鱼、肉,且是熏鹅,不知是什么道理。直到晚年,他还回忆儿时扫墓,就地泊舟会饮的情景,吟诗说:“烧鹅吃过闲无事,绕遍坟头数百狮。”家家插青,户户做馃,孩子们则早早忙着做个树皮号角,头上戴个柳枝圈,天未亮就起来吹号,实在是件极令人兴奋激动的事。
鲁迅却与上面两位文人不同,他在《药》中融传统清明于小说之中,借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形象。他写道:“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地坐在地上……”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两位老妈妈,在清明节给儿子上坟,这本身就是一出人生悲剧;但作者意不在扫墓,而在于借清明节上坟的冷落、凄凉、阴森,写出坟场特有的愁惨和鬼气,又进一步揭露了国民的愚昧、不觉悟。亦借清明华大妈给儿子上坟来巧妙地告诉读者:小栓终究还是死了,尽管吃了“药”——人血馒头,但它到底不是拯救小栓的灵丹妙药。
清明时节,品赏大师笔下的这些作品,不禁让我们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