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双向奔赴”共育美好未来

——我市教育系统开展“大家访”活动侧记

2024年11月21日

本报记者 田慧 通讯员 胡乐彪 张允

“近一段时间,我感觉自己特别忙。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先后对30余名学生进行家访,深感责任重大,对今后的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之心。”这是市第二实验学校校长董业文近日写下的家访心得。

董业文的忙,源于我市开展的“千名校长访万家”“万名教师联万家”活动。

今秋开学后,我市为进一步增进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增强育人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提升中小学办学水平、育人质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家访”活动。

此次“大家访”活动从9月下旬持续至12月中旬,主要分为集中走访阶段、整改反馈阶段、重点回访阶段等。中小学校长及教师参与,以实地走访为主,辅以电话访、微信访;各班级以班主任为核心,辐射至其他任课教师,每人至少实地走访10个家庭。

记者了解到,我市将教师家访与帮助家长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把家访作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学生和家长的重头戏来抓,明确家访内容为宣传教育政策、征求意见建议、沟通学生情况、交流家庭教育方法、安全及心理健康知识、关爱特殊家庭等多个方面。

在实地走访中,我市严禁“应付式”家访,杜绝“告状式”“报喜式”家访,特别是做到对新入学学生和有心理问题学生必访、学习困难(厌学)学生必访、有不良行为学生必访、有辍学倾向学生必访、失学辍学(隐性辍学)学生必访。

据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市教科院院长邓淇介绍,9月下旬以来,全市中小学3857名校级干部、32020名教师共访问学生426912名,其中实地走访246024人,覆盖了30多万个家庭,征集各类意见、建议数千条。

有些学校创新实施“1+1+N”联合家访机制,即以班主任为主、任课教师为辅、N名相关人员参与,分组、分片、包班、包人的办法联合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和亲子关系,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态度、方法和期望,交流学生的在校情况,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

“联合家访机制有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的距离。”学生家长王伟深有感触地说,市教育局开展的家访活动,让久违的家访回归了,家长与教师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家访,不仅见证了家校关系的日益紧密,更让人感受到了教育生态的积极变化。

山亭区西集镇冯庄小学校长张为告诉记者,前不久,他在宣布拟报贫困生名单时,突然看到一个男孩眼中露出一丝失望的苗头。于是,他和班主任立即对其进行了家访。他们得知,该生父母离异,祖父母双亡,跟着父亲和曾祖母生活,属于特困家庭。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学校最终将他纳入贫困生名单。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家访带我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世界,探寻到学生成长的轨迹。”峄城区阴平镇中学教师刘珍在家访日记中这样写道,“上门沟通的效果远比在办公室里约谈家长好得多,更容易找到学生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

针对家访中发现的问题,我市实行“问题整改销号制”管理,做好政策解读和解释说明工作,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许多家长表示,他们感受到了学校对孩子的关心和重视,愿意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除“大家访”外,我市还借助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设置家长接待室、家长驿站等方式拓宽家访渠道,建立起多形式、多角度、多方位的立体式家校沟通渠道,打通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实地家访,倾听民声,着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从而形成家校共育的‘双向奔赴’。”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光明说,今后,他们将持续深化“大家访”活动,使之成为干部教师的工作常态,让家访这个“法宝”不断拉近家校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