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不打烊” 救助“不停歇”

2025年02月05日

本报记者 王正 通讯员 王博文

新春的钟声敲响,千家万户共赴团圆,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全天候为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过节提供保障,让“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的融融暖意,留在每个困难群众的心中。1月29日,记者走进市救助管理站,感受别样暖心的春节。

走进市救助管理站的大门,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带着美好寓意的“福”字张贴在站内,高高悬挂的红灯笼点亮了整个救助大厅,红色围巾整齐地叠放在桌面,更增添了一抹欢喜的温情,让不能返乡的救助服务对象一起感受“家”的温暖。

精准服务,救助“有力度”

“越是假期,越是我们最忙的时候。”站长李健边说边钻进了救助车。车辆在薛城的街道上缓慢行驶,热热闹闹的春节景象在身边一扫而过。他们来不及欣赏,就来到了巡街的第一站——枣庄西站。工作人员下车后随即找到附近保安以及环卫人员了解情况。“大哥,这段时间你们有没有看到一些需要救助的人员,我们联系电话都有,见到他们请及时和我们联系。”队员小姬抱着军大衣和一些食品关切地问道。当巡查、询问一切正常后,他们又奔向下一站。

李健告诉记者:“我们1月26日就在枣庄西站附近救助了一位受困人员,她把自己的手机和钱包丢了,我们给她买了回家的车票。时代发展越来越快,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救助的对象也渐渐发生了改变,流浪乞讨人员变少了,偶尔会碰到一些有困难无法返乡的群众,我们通常会给他们买上车票,送些食物来帮助他们回家团圆。”

工作人员又轻车熟路地走到了一个桥洞下。“我们同事笑称,来这里比去丈母娘家都勤,过节不去丈人家也得来这里。没办法,这些小地方也是流浪乞讨人员主要的歇脚点,有时候看到很多人通过我们的帮助和家人一起团圆的时候,我们心里也很自豪,觉得功夫没有白费。”工作人员小姬搓了搓冻红的手说道。一下午的功夫,救助站工作人员搜寻了薛城区6个桥涵洞、4个广场、3个工地。

据了解,市救助管理站着眼于“快、准、稳”,提高服务精准度,对自行来站求助人员根据实际需求发放食品或生活用品等救助物资,提供购买返乡车票、临时照料等服务。对仍坚持不愿进站的人员及时发放救助引导卡,送去暖心食品包和衣物包,叮嘱其在有需要的时候及时联系公安部门或救助管理机构,并将持续做好情况跟踪和动态监测。同时利用“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加快寻亲步伐,其中一名临沂市郯城县李庄镇籍受助人员通过公安人脸比对成功找到家人,村支部书记带领其家人,手持锦旗向全站工作人员表达感谢。

岁寒情暖,“我们都在岗”

春节期间,市救助管理站领导带班做好站内24小时值班值守,岗位虽平凡,职责不平凡,他们用坚守诠释责任担当,用行动帮助困难人员。除夕当天,工作人员在街面巡查中发现一名拾荒人员及一名临时遇困人员,“您知道家在哪儿吗”“您吃饭了吗”,工作人员通过一句句真诚的问候和关心与受助人员拉近距离,根据需求为其发放御寒和生活物资。“祝您新年快乐,如果有需求请随时拨打我们的电话”,工作人员面带微笑向受助者叮嘱着。他们用一句“我们都在岗”,点亮救助事业的“敬业福”。

元旦以来,市救助管理站深入开展“新春送温暖”活动,走访慰问受助人员,目前已为全市25名源头治理帮扶对象发放大米、食用油、棉被、保温壶等各类生活、御寒物资,电话回访共20人次。

市救助管理站将继续提升服务水平,同时号召社会各界爱心组织和广大市民朋友积极参与到救助中来,发现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需要帮助,请及时拨打“110”报警求助,或拨打24小时救助热线0632-4412963,让我们共同携手,传递温暖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