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之盼”变“民生之赞”

——薛城区发展之中看民生侧记

2025年02月15日

本报记者 刘振江 通讯员 安旭冉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现在生活环境是越来越安全文明了”“晚上做饭也有水了,再也不用排队打水去咯。”“价格实惠,来了就吃。味道也好,大家还能聚在一起聊聊天,好不快活!”……发展之中看民生,一个个温暖的民生故事中,百姓感受最真切。

“有水喝”到“喝好水”

汩汩清水,润泽乡村。小小一滴水,窥见大民生。农村供水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民生期待。为破解农村饮用水问题,让农村居民不仅能“喝上水”,还能“喝好水”,一场农村饮用水攻坚战正在薛城全面打响。

“以前,我们这里进入冬季会停水,但最近这两三个月再没停过,大家都很高兴。”近日天气寒冷,薛城区西山口村村民家里的自来水依旧长流。这样可喜的变化,得益于该区的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随着管网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每户农户都通了自来水、喝上放心水,以前吃望天水、吃不上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幸福水”解决了村民饮水难题。2024年以来,该区供水工程41处,其中“千吨万人”规模化水厂3处,城市管网延伸供水工程1处,单联村供水工程37处。

水能解渴,更能致富。因为有了水,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薛城区采取“以水治水,以河养河”的河道经济模式,积极发展拥河业态,深度挖掘运河支队红色文化,先后举办“山东省美丽乡村拔河争霸赛”“枣庄市农民丰收季”等200余场大型活动;培育“十姐妹”等电商56家,引进石榴盆景等商户35家,吸引300余户乡村商贩繁荣“地摊”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近500万元。

“吃好饭”更“享温暖”

随着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的增多,留守老人的吃饭问题日益凸显。在乡村,很多老人都是吃前几天剩的饭菜;或是开水泡饭配着咸菜腐乳,一顿饭就对付过去了。

饮食行为是决定老年人营养状况及健康的重要因素。要吃得方便,更要吃得好,这是不少老年人的现实诉求。薛城区通过村建村办、政企合作、拓展功能三种模式,聚焦建得好、办得久、吃得香总体目标,新增爱心食堂7处、爱心助餐点8处,服务老年群体5.4万余人。

“食堂的饭菜真香,符合我们老年人的胃口,往后我们不用再为吃饭的事操心了。”在新城街道西苑社区爱心食堂,老人们一边吃着午餐一边称赞。

“民以食为天。我们把幸福养老的着力点放在‘吃’这件身边事上,让爱心食堂成为保障民生优享、实现‘老有康养’的落脚点。”薛城区民政局副局长何瑞国说道。

敬老爱老,除了舌尖上的养老,还体现在精神层面的呵护。爱心食堂不仅要解决吃饭问题,还要叠加多种养老服务,好事“巧”办,一把钥匙开多把锁。每到饭点,老人们便会三三两两地来到食堂,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食堂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这里,不仅解决了老人们的吃饭问题,更成为了他们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重要场所。

“桩满电”且“更舒心”

近年来,随着电动自行车数量不断增多,如何充电成为居民最头疼的问题,私拉电线、将电动自行车放在楼道充电等方式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公共充电桩已成为群众刚需。

在临城街道的燕山公馆,居民张先生下班后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车棚,掏出手机扫描充电桩上的二维码进行充电。“原先充电桩少,晚上下班后还要出去找充电桩,又贵又不方便,有的人拉飞线充电也不安全。自打新增了充电桩,再也不用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犯愁了,而且车子停放在车棚里,下雨也淋不到,确实为我们日常生活增添了幸福感。”张先生说。

凡事想在群众前头,才能更好地为民解忧。充电桩的建成,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小区群众的出行和生活,切实解决了群众的“烦心事”,也有效解决了电动车乱停乱放、违规充电的问题,为小区居民营造了安全有序、舒适方便的居住环境。

这只是薛城区办实事、解民忧的一个缩影。为持续推进各项民生政策落实落地、确保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2024年,该区完成20件惠民实事,全区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85%以上,推动“幸福薛城”向暖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