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0日
本报记者 孔令合
乡村地名,蕴含着每一个村居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薛城区以打造乡村著名行动为抓手,最大限度让乡村资源要素释放出来,让小地名牌发挥大能量,聚拢分散资源,汇聚发展合力,全面撬动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富裕。
命名的是道路,串联的是资源,通往的是富裕,服务的是群众。薛城区将“乡村著名行动”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支持、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组织人员深入村居现场专题研究,并将地名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提高财政资金保障能力。积极做好乡村标准地名信息成果转化,利用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对村庄道路、邮局站点、驻地企业、农家乐、采摘园等426条信息采集上图,推动乡村标准地名信息及时上传互联网地图,方便群众查询使用。将规划、文史、文化等方面专家纳入地名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决策建议和咨询作用,更好地传承乡土历史和地名文化特色。在沙沟镇张庄村,专家库成员在充分挖掘张庄村的特色文化元素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打造了张庄八景,又将张庄八景融入地名命名中,命名了仙子路、榴花路、榴红路、圣福路、瑞寿路等11条道路,村内特色道路名称与景观相得益彰,受到村民们的一致好评。通过开展地名文化宣传,举办群众性地名文化活动,加大地名文化的传播力度和群众参与度,讲好群众身边的地名故事,传播乡村地名文化好声音。
他们以地名为线,深入挖掘乡村的传统文化、名人故事、特色产品以及旅游景点、服务场所等,串点成线,织就乡村振兴幸福网。构建“地名+特色品牌”,为特色农产品赋能。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引导发展绿色粮食产业、高效蔬菜产业、特色水果产业及休闲观光农业。目前,打造了张庄石榴、周营红皮土豆、沙河涯青萝卜、黑峪西瓜、界沟蓝莓、圣土山黑猪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推动地名与“乡字号”“土字号”“农字号”农产品深度融合,通过张贴“地名好品”标识,展示地名文化内涵,提升本地优质农优特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汇集乡村道路街巷、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景点、民宿农家乐、种植养殖基地、快递物流点、村内企业、爱心食堂等惠农助农及民生服务资源,绘制“乡村著名一张图”。从生活生产需求、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产业发展等角度,发挥地名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做到助农导航无“盲区”。不断加大对地名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力度,组织专业人员梳理乡村地名志、地名录、旅游景区、地名故事、村名标志、道路标志、地方名产等7大类别,编辑出版了8.7万字图文并茂的乡村地名管理成果集,推进地名文化保护和传承,体现古薛国文化、奚仲故里和铁道游击队故乡的文化底蕴,也让一些老地名“活”在了新时代,更为打造乡村特色旅游奠定了基础。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民政与邮政部门联合实施“地名+直播+农副产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线上电商直播,推介特色农副产品和精品旅游资源等,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