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二题

2025年02月20日

□孙南邨

正月十五过小年

齐鲁历史文化丛书《齐鲁民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元宵节”说:“曲阜、邹城、泗水等地称正月十五为‘过小年’‘小年’。”这里所说的“等地”,其中包括我的老家滕州。就我所知,在山东把正月十五称作“小年”的地方有许多,外省也有不少。

早年,家乡人对正月十五过小年格外重视。大年春节过后,孩童们便盼望着过小年。这一天家中要做好饭菜,傍晚要看花灯、燃放花炮,许多人家还要燃香火、摆供品祭祀上天和祖先。

那时,乡村没有元宵可吃,“正月十五看花灯”是过小年的主要欢庆特色,因而这一天也称“灯节”。大年一过,手艺灵巧的人便开始扎糊灯笼,绣球灯、走马灯、宫灯……样式颇多,供自家挑挂或到集市出售。没有这种手艺又缺钱的人家,也要扎糊灯笼让孩子们乐一乐,只不过做工比较简陋而已。还有人挑拣大个的红皮、绿皮萝卜刻成鱼、猪、鸡、狗等模样,在其背上挖窝放油点燃,俗称“萝卜灯”。面灯几乎是家家必做,有白面的用白面,没有白面的用杂粮面,捏出月灯、勺子灯、龙灯、牲畜灯等。面灯蒸熟后,油窝内要放食用油点燃,因为这些面灯过节后还要食用。

小年热闹在夜晚。一大早孩童们就盼望着天黑,薄暮之时便挑着不同样式的灯笼,无灯笼可挑者就端着面灯到街上游玩;燃放“滴答金”“地老鼠”“钻天猴”等花炮取乐。小伙子则相约到田野里把事先准备好的刷帚头,点燃后往天空扔去,俗称“扔刷帚头”“扔火把”。

1990年版《滕县志·民俗·节日》(中华书局)记“元宵节”:“正月十五,或称‘小年’”。这是如实记载。

查阅寒舍所藏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编地方志书,山东正月十五过小年的地方甚多。枣庄市《峄城区志》,济宁市《邹城市志》《泗水县志》《曲阜市志》《梁山县志》,临沂市《费县志》,菏泽市《巨野县志》,聊城市《阳谷县志》《东阿县志》《茌平县志》,还有泰安市《泰山民俗》,皆记正月十五为“小年”。

中国有许多传统和时令节日,旧时以大年(春节)、端午、中秋为三大节,其次就是元宵节等节日。在这些节日中,大年之外,若说男女老少欢乐喜庆的热闹场面,非正月十五莫属,或许正因为如此,许多地方才把这一天称为“小年”吧。

民国初年《滕县续志稿·风土略》所记民俗节日以元宵节最详:“正月十五曰‘元宵节’,是夜城门不闭,满城中灯光照耀,光明如昼。龙灯、狮子、云彩花船、竹马、高跷、八仙,一切杂剧且舞且歌,大吹大打;加以灯花炮、烟花炮、三节花炮、火箭、泥窝花、铁筒花等种,或花或响,一时齐发,真热闹场也!晚间都食元宵,节之取名,良有以也。”此书编撰者生克中先生家住滕县城里,所记是“城门”之内的事。清末民初,南北货物流通加快,城里居住的都是大户人家,元宵节有这种“热闹场”就不足为奇了。

在农村就不同了。正月十五还叫“元宵节”?鞭炮、炮仗还叫“爆竹”?这是我在1970年后,翻看《唐宋词一百首》《宋诗一百首》才知道的,这之前没听说过。不过,虽说农村过小年没有城里热闹,但在我的记忆里,它仍是仅次于春节过大年的欢乐日子。乡谣说“有馋人,巴(望)年下,巴了大年巴小年,巴了小年没嘛巴,从此甘心种庄稼”,可知“过小年”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这些年,我每年都买一册正规出版的32开普通本新年历书,也就是旧时常说的“农家历”。翻看2024、2025年历书记事栏: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北小年”,二十四日为“南小年”。这里“北”“南”当是北方、南方之意吧?莫非祭灶就是“过小年”吗?实际上,国内“过小年”与其它传统、时令节日相比却很特殊,时间不一,既难用南方、北方界定,也不止是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或正月十五这几天。

清代记述江南苏州风土的《清嘉录》记,“(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又在“过年”的“大年夜小年夜”中说:“祀先之礼,相沿用昏,俗呼‘大年夜’。或有用除夕前一夕者,谓之‘小年夜’,又曰‘小除夕’”;又记“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谓之‘送灶界’”。看来,此地风俗“小年”与“送灶”不是一回事。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是“南方”吧?送灶日在腊月二十三,无“过小年”之说。江苏省扬州市新编《广陵区志》《邗江县志》,所记是正月十五“过小年”;南京市、镇江市“过小年”则是冬至日,沛县是农历六月初一;山东肥城是八月十五,可见,国内过小年多有不同日。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滕州农村正月十五过小年也开始吃元宵了,“元宵节”之呼渐渐多了起来,正所谓“节之取名,良有以也”。

正月十六回娘家

旧时,家乡过年欢乐时日颇长。虽说“初三圆年”“初五捏嘴”,可是由于年后家务、农活也少,大多数人仍是较为清闲,进城游玩,排戏、打牌、听书,直到正月十五闹完花灯,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了。正月十六,又是一个大众喜乐的好日子,这一天各家都要叫(专门去接)出嫁的闺女回娘家。

闺女出嫁后虽然成了丈夫家的人,可娘家的人无时不在关心着出嫁的闺女。家乡旧俗,年前要给当年已出嫁的闺女“送花”。以送几朵过年插戴的纸花或绢花为名,实际上多送的是节日礼物。除糖果糕点外,对婆家长辈祖母、婆婆、大娘、婶子及同辈的小叔子、小姑子各有礼品,用意无非是求得婆家一家人皆大欢喜,换来对新来乍到媳妇忙年操劳家务的关爱和宽容。

年后各家接闺女回娘家,约定俗成的这一天是过完元宵节的正月十六。有民谣道:“正月十六好日子,家家户户叫闺女。闺女回娘家不是客(客:方音kēi),自己做饭自己追(追:方言,快吃之意)。”对这首民谣,有人以为后一句不甚文雅。实则它体现的是旧时平常人家出嫁的闺女回到娘家,全无在严厉公婆面前的拘谨之态,一切都是那么随意自如、亲密无间的至爱情感表现;渴了就喝,饿了就吃,有话就说,不必看父母、姊妹的脸色行事。此谣乃天理人情两俱备的平实纯真话语,何陋之有!那几天也正是娘家的嫂子、弟媳回娘家之时,闺女来到娘家,帮着做饭、拾掇家务就如未出嫁之时。

出嫁两三年的闺女,大都盼望回娘家多住几天,继续享受一下父母兄妹的天伦之乐。只是居家过日子,一年四季少有清闲的时候。入了腊月为忙年更是事务繁多,年后又要迎来送往、操厨、打扫,虽然回娘家拜年一次,大都是当天返回,来去匆匆。元宵节后,此时家务、农活不是太多,这是一年之中出嫁的闺女回娘家能够多住上几天的难得机会。家乡还有一种说法是“正月十六走百病”,这一天带着孩子回娘家在路上将会把“百病”“走”掉。在这种时候,即使是最不通情理的公婆、丈夫,面对其娘家来叫客的人,也难以启齿不让媳妇回娘家一聚。不过,回娘家的闺女最迟要在二月初二之前由娘家人送回婆家,以免长期在娘家居住妨碍自己的家庭生活。

回娘家的心情是多么高兴啊!这天一大早,准备回娘家的人就开始梳洗打扮,拾掇包袱;有孩子的人就更是忙活了,要给孩子穿新衣、戴花帽,擦胭脂抹粉,把女孩子打扮得像一朵花;在男孩子额头抹上一个大红点,俗称“大花狗”。美丽如花的女孩自然是人人夸赞,把天真的男孩子比喻为可爱的“大花狗”,也是父母认可,孩子喊好,奶奶家的人看着笑,姥姥家的人叫着乐,无人不喜。

早饭过后不久,娘家叫客的人已及早赶到,先去拜见家中长辈,然后再到被叫者房中见面。此时被叫的人早已穿戴一新,准备就绪,见到娘家人后,立即向公婆辞行,急着就走。这也就形成了叫客这天,婆家对叫客的人不做酒饭招待,送客来家那天要郑重招待客人的风俗。这一风俗也很人性化,入情入理,主客两家双双满意。

正月十六叫客,娘家的重视程度仅次于闺女出嫁时的叫客,尽最大努力用驴马车、手推车、地排车、自行车代步,实在无车可用,叫客的人就帮着背包袱或抱孩子;在难行的山道,就把小孩放在筐篓里挑着。这一天许多乡村晚间要唱大戏,以示对闺女回娘家的集体欢迎。

有的地方,正月十六有些还没找到婆家的姑娘们也有欢快的活动,那就是做“巧米饭”。巧米饭需要几个女孩子一起搭手去做,她们在前一天便自由组合,准备锅具碗筷,寻找野外做饭的地点,第二天早晨同伴们便凑集不同的粮食,或到邻家乞讨米粮;这家一把绿豆,那家一勺小米,集够7种便可,“七”“乞”近音,因而此饭又称“乞巧饭”。巧米饭做熟了,同唱“东来燕,西来燕,都来吃俺的巧米饭;吃少了,不巧了;吃多了,撑拙了”的歌谣。然后围坐在一起去吃,也送给近处邻家的孩子们尝尝。若巧遇回娘家的大姐姐、大姑姑就更好了,赶快拉过来尝尝巧米饭。她们本来就是一块玩耍、做活的伙伴,此时相见分外亲热。回娘家的人一边夸奖巧米饭做得好吃,一边看看这个,拉拉那个,说这个长高了,那个长俊了,个个都长巧了,要为她们介绍如意郎君,直说得姑娘们一个个面红耳赤,嬉闹不止。

正月十六,确是家乡大众喜乐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