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0日
□聂顺荣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有着许多与蛇相关的地标,它们如同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明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自然的鬼斧神工,每一处都诉说着独特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含义。
位于浙江的蛇蟠岛,从高空俯瞰,岛屿的轮廓蜿蜒曲折,恰似一条静卧于东海之滨的巨蛇。“千年尽露波涛声,万古犹存斧凿痕”,这里曾是重要的采石场,数千年的开采,在岛上留下了1300多个奇异洞穴,宛如蛇身蜿蜒的纹路。走进洞穴,凉风习习,洞壁上的纹理犹如蛇鳞般细腻。相传,这里曾是海盗的藏身之处,曲折的洞穴构成了天然的防御工事。从文化含义来看,蛇蟠岛见证了人类与海洋的抗争和交融,它是海洋文化的独特符号,那些洞穴不仅是地理奇观,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古代海上贸易、海盗活动的风云变幻,承载着沿海居民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
当你踏入山西绵山,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便能找到一处名为“蛇谷”的地方。这里植被茂密,遮天蔽日,仿佛一条绿色的巨蟒盘踞在山间。山谷中,怪石嶙峋,有的石头形状酷似昂首吐信的蛇,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山林。据当地传说,春秋时期,介子推曾在此隐居,其间与山中的蛇建立了奇妙的联系,这些蛇仿佛是他的守护者。蛇谷的含义,既有着自然生态的独特性,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维持着生态平衡;又在文化层面,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介子推与蛇的故事,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生灵的尊重与敬畏,也为这片山谷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在中国的文化遗迹中,也不乏与蛇相关的元素。福建的土楼,部分建筑的布局巧妙地融合了蛇形的意象。以田螺坑土楼群为例,从空中俯瞰,五座土楼的排列宛如一条灵动的蛇在大地上蜿蜒游走。土楼的建造者们将蛇视为吉祥、繁衍的象征,融入建筑设计中。这其中的含义深刻,从家族文化角度,土楼是家族聚居的场所,蛇形布局寓意着家族的繁衍昌盛、生生不息;从建筑美学角度,它打破了常规建筑的规整,形成独特的视觉美感,体现了客家人独特的审美观念与创造力;从文化传承角度,土楼内部的蛇形图案彩绘、木雕等,是先辈文化信仰的延续,传承着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
而在云南的石林,有一处奇特的景观叫作“蛇形石林”。这里的石头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化侵蚀,形成了一条条如蛇般蜿蜒的形态。有的“蛇石”相互缠绕,像是在嬉戏;有的则独自伸展,仿佛在探索未知。在彝族的传说里,这些蛇形石林是神灵为了守护这片土地,将邪恶的蟒蛇石化而成,它们默默守护着这片大地,庇佑着当地百姓。蛇形石林的含义,在自然层面,是大自然地质变迁的生动教材,展现了亿万年的风雨雕琢之力;在文化层面,它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传说赋予了石林神秘的色彩,体现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神灵的崇拜,以及对善恶有报、正义守护的美好信念。
在广西的龙脊梯田,从高处眺望,层层叠叠的梯田曲线流畅,恰似一条巨大的蟒蛇盘绕在山间。每到春季,灌水后的梯田波光粼粼,宛如蟒蛇身上闪耀的鳞片;秋季稻谷成熟,金黄的稻浪又像是给巨蟒披上了华丽的外衣。当地的壮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蛇形的梯田不仅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杰作。龙脊梯田的含义,在农业生产上,是壮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他们对土地资源的巧妙利用和高效开发;在文化意义上,它是壮族农耕文化的核心象征,承载着壮族人民对土地的敬畏、对丰收的期盼,以及对生活的热爱,那层层梯田就像一部部无字史书,记录着壮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生活轨迹。
这些与蛇相关的地标,它们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是历史与文化的生动载体。无论是天然形成的蛇蟠岛、蛇谷、蛇形石林,还是融入人文智慧的土楼、龙脊梯田,都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们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在探寻它们的过程中,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处地标,都像是一部无言的史书,等待着我们去翻阅,去解读其中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