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5日
丝绒小鸟组合拼装
彩色丝线展示
手把手教社区居民使用钩针技艺
各种鸟类及其他小动物、植物等
制作的成品丝绒小鸟
制作的绒花
参加邳庄镇举办的“同心兴台”服务品牌助力“五大行动”成果展
本报记者 岳娜 通讯员 王瑞 摄影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非遗之美,2月20日,记者走进台儿庄区李传玲的工作室,采访枣庄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丝绒小鸟制作技艺,深入了解丝绒鸟的制作技艺及其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情况。
台儿庄丝绒小鸟,它以桑蚕丝、熟丝、生丝、铜丝、铁丝和染料为主要原材料,通过手工清洗、煮丝、上色、劈丝、烫运、发丝、上铜丝、下条、用木板赶尽、打花、扎爪、组合拼装等2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其中,各种鸟类以及其他小动物、植物等有200多种造型。
台儿庄丝绒鸟制作工艺源于上世纪的绒花制作。当时因年景灾荒,济宁李氏一族为了生计,在上海学习制作绒花,由担货郎走乡串户沿街叫卖。李氏先辈李兴玉于1819年担着货挑子来到了台儿庄。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台儿庄已有20余人从事绒花手艺,他们不再局限于绒花的制作,凭借他们丰富的想象,尝试着将绒条做成各种造型。六十年代初,绒花绒鸟的制作迅速发展,台儿庄邳庄镇成立了绒鸟厂,从业人员达46人。绒鸟厂成立后,丝绒工艺品生产制作技术有了明显改进,品种更加丰富,这一时期,与青岛、枣庄的外贸公司合作,配套生产出口玩具两百多种,其中小鸡出壳产品别具创新,在几片铁皮做成的蛋壳张开后,就有一只毛茸茸的小鸡出现,一时销路很好,当年绒花绒鸟产量23万打,产值52万元。1998年,由于改革调整,丝绒鸟的内销产量和出口量大幅度下降,造成企业停产、停业。
为了不让丝绒鸟加工技艺失传,2000年,原厂长李传玲带领二三十人在家继续从事丝绒鸟加工,不但传承了该项技艺,而且对丝绒鸟制作进一步改良,用金丝代替铜丝,改进了粘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丝绒鸟制作工艺。
2003年,李传玲退休后,成立了台儿庄丝绒小鸟制作技艺传习所和丝绒小鸟制作技艺非遗工坊,供绒花、绒鸟爱好者交流学习,前来学习制作的市民络绎不绝。为加强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提升女性就业本领和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她经常到泥沟、马兰、邳庄等乡镇和社区为留守妇女进行培训,开展丝绒小鸟制作技艺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培训现场,记者看到,学员们兴致勃勃,看完老师的示范后,迫不及待拿起钩针、丝线进行实操。石榴花的叶子、花瓣在不断飞舞的钩针中展现雏形,不一会儿,一朵朵栩栩如生的石榴花挂满枝头。培训活动不仅为学员搭建了一个了解、学习传统技艺的平台,也激发了她们对手工钩织的热情。同时,也带动了一批残疾人、低保户等弱势群体有了些许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通过培训学到一技之长,实现就业、稳定增收。她们纷纷表示:“非常感谢李老师这次手工技能培训,不仅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手工技艺的魅力,更有了学习手工技艺的机会,为我们实现居家就业创业提供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