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妙丹青赤子情

——观赏李磊山水画有感

2025年03月20日

□胡勤国

东晋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仅道出了他画山水、写丘壑的原动力,还阐释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相轩邈”的美学精神及仁爱情怀,这种精神把画家、作品、自然、人性都融合在一起了。有时,我欣赏李磊的山水画,就想到了这句话。闭上眼睛,就回忆出,他工作再忙也要挤出时间画上几笔、有点小空就钻到山里写生的情形,那种执着的精神、钻研的态度、共鸣的情怀,让人感动;就感觉到,画家乡、画山水、画风光仿佛就是他的生活执念,那种生活和作品、自然与心灵悄然合一的情景,令人神往。一个画者,达到了这种“我与山水共融”“山水与我同乐”的境界,既是画者的奋力修为,又让艺术的张力显现,更是对观画者扑面而来的无形的美好情怀的精神熏陶。

一次,李磊去山里写生。那天,下起了毛毛细雨,我远远看到,在峻石嶙峋的山间,一个青年打着伞,伞下一位画者,正凝神作画,我大喊了几声,他竟是没有反应。走近了,才看到一幅作品已基本完成了。那位打伞的青年,轻轻地问,能不能送他一幅作品,我正诧异。他说,这青年人是一个进山的旅游者,看到下雨了,好心为他打起伞来。他把那一幅刚刚完成的画,送给那位青年人,青年人极为高兴。他说,喜欢艺术的人,多为善良。听完这话,我心里一动,觉得这“话”里有“画”,“画”中有“话”。

当时,我就翻看起李磊的画稿了,当一幅幅简洁的明快的山水图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就被那朴素的灵动的水墨打动,图上的山水与眼前的景色已经融为了一体。记得,唐朝诗人王维在《山水诀》中曾说“水墨为上”,实际上是说,用心的画家已将笔墨的运用、作品的呈现与人性的归属结合了起来,让每一幅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模样,让作品回归了生命的本源。

在李磊的作品中,那些看似随意的勾、皴、擦、染、点,实则是将笔锋化作耕耘的犁铧,在温润的宣纸的肌肤上犁出活跃的生命的沟壑,在那些看似杂乱无章却又勾连缠绕的线条里跳动着贴近自然、亲近生活的赤子的心灵悸动,在层层渗化的墨韵中,我们仿佛看见混沌的充实的生活正在宣纸上重新凝聚、再次升华。

纵观李磊的山水画,在艺术风格上,既有豪放洒脱、酣畅淋漓的笔墨气势,又有细腻入微、清新秀丽的自然神韵。他的作品多以清纯的水墨为主色调,偶尔的染、点,增添了山水草木的多彩气质,画面刚柔并济、张弛有度,让人赏心悦目。在绘画技巧上,他在运用多种传统山水画技法的同时,大胆结合现代绘画理念进行创新,以浓墨重笔描绘高山树木,凸显画面的质感;用淡墨晕染长空、小溪,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强烈的色彩对比和细腻的枝叶描绘,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与立体感,丰富了阅者的心理体验。

画是有生命的,画是有归属感的。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这种对山水的生命化观照,不仅是一个画家终生的艺术追求,也是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李磊的这一场以水墨为舟的绘画之旅,竟把丹青酿成了永不褪色的赤子情怀。他的山水画从来不是简单的视觉复制,而是一场以笔墨为舟楫的精神还乡,他把自己简单的纯净的心灵,供养在玉色的宣纸上,在浓淡间疏的笔墨中叩响了生命的清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