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7日
□侯贺奎
票证,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它无时不在平衡和调节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尽管生活处处充满困苦与坎坷,但人们还是翻过了一座座山,跨过了一道道坎,一步步走向幸福与美好。正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人们才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磨炼了勇于向困难挑战的顽强意志。
票证,对当下中老年人并不陌生。自20世纪50年代初,人们的吃、穿、用等全靠国家计划分配,所有生活必需品一律凭票供应。票证,是人们的“生命票”,是计划经济时代一个标志性符号。
正是那特定的经济时期,从城市到农村,从部队到工厂,从机关到学校,无论居民、农民、工人,还是干部、教师,全靠票证维持生计。粮票、布票、肉票、油票、鞋票、火柴票、理发票、红糖票、煤油票、自行车票等等,真可谓名目繁多,五花八门。
粮票,主要供应城镇居民、政府工作人员、教师、企业职工等。只要持有粮油供应证,就可到粮所购物,到供销社购买食品。仅以1980年为例,国家规定每人每月供应面粉27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每人每月30斤。其中细粮(小麦、大米)占45%,粗粮(玉米、瓜干、小米、高粱面粉)占55%,食用油每人每月0.5斤。另外,国家还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人群,实行分等级供应,每人每月分别供给粮食26斤、22斤、14斤、8斤不等。在农村,农民没有国家粮食供应,吃粮根据土地收益情况而定。地里打出的粮食,晒干扬净,先把最好的上风头向国家交售,剩余的则由生产队按人七劳三比例统筹分配。遇到灾年,农民只能依靠政府发放救急粮来渡过难关。风调雨顺的年景,凭劳动工分,年终一次分红。家中劳力多的,工分挣得多,粮食勉强够吃,缺乏劳动力或无劳动力的农户,常常食不果腹,半年糠菜半年粮。
粮票大致分三类,全国粮票,在全国范围内流通使用;地方粮票,仅限本省本地区使用,不得跨省;军用粮票,专供军队内部使用。粮票面额,在不同的年份,面额也不尽相同。比如1962年版全国通用粮票为1两、2两,1978年版的全国通用粮票分别为半斤、1斤、3斤、5斤、10斤。在我的记忆里,山东省粮票面额种类多样,分别为1两、2两、4两、半斤、1斤、3斤、5斤、10斤。粮票,至1993年被取消,流通近40年。它的取消,标志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布票,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对棉花、棉布、纺织品发放票证,凭票购买。最低年份每人每年三尺三寸,最高年份每人每年一丈七尺三寸。早期,市面上的布料十分单调,主要有棉布、印花(也称山花)布、老粗布,后来有了涤卡布、涤确良布、涤纶布、华达呢布、蓝士林布、人造棉布等。
布票的面额有1寸、2寸、5寸、1尺、3尺、5尺。同粮票一样,全国统一布票,在全国流通。各省市布票,在本区域流通。每年上级发给的布票,远远不够一个家庭使用。置换一件新衣,约需10尺布票,做一床棉被,最少需用15尺布票。为了节省布票,人们穿衣只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家中儿女多的,那更得省着用。每年领完布票,先给长子长女买件衣服,老大穿过老二穿,然后接续传给老三老四老五老六。到最后,一件衣服补丁摞补丁,破破烂烂,面目全非。至1983年,商业部发布通告,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发放布票,敞开供应棉布,这标志着我国纺织业发展迅猛,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穿着需求。
票证,它是一张写满苦乐年华的名片,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身为一个亲历者和见证者,至今难以忘怀。在那个特殊时期,所有商品,全都凭票供应。没有票证,处处受限,寸步难行,人们的吃穿住就成了问题。就说那关于布票的事吧,仅凭国家发放的布票,就无法解决一家老少的越冬问题。记得1967年,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在本村读小学,同桌是与我同族同宗的一个男生,按辈分称我为叔。家中兄妹多,他排行老三,全家积攒的布票全用于长兄结婚套棉被添新衣。作为老三,享受不到这般待遇,没有棉被,这个冬天怎么过?于是通过家长商议,就让他来我家与我打通铺。几块土坯支起的床,铺上一层苇薄,盖上一床开了花的山花棉被,我们常常半夜被冻醒。不论怎样,总算凑凑乎乎熬过了一冬。时年,青年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总不免媒人说媒,男女相亲。可在那年月谁家有件像样的衣服呢?我家人口少,靠积攒的布票做了一件白色涤确良褂子,这算是最时尚的了。有一年夏天,这件褂子被借出多少次也记不得了。东家借完,西家借,有时一天借三四回。用得急,穿脏了,清水一洗,两手一甩,直接上身,立马赶路,不误相亲。
再说粮票的事,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生产力落后,粮食产量低下,城镇居民靠粮票吃饭生活,而农民只有靠土里刨食维持生计。至于城里人使用的粮票,在乡下是很少见到的。1968年仲春的一个星期天,同族的二姐(早年随父迁居上海)回乡省亲,与我们偶遇,见我们饿得少气无力,就说带我们三人去县城下饭店,这着实让我们无比兴奋。于是我们徒步十五里进了县城,逛完大街,进了一家国营饭店。其实,在这之前,我们曾几次结伴来过这座城市,但因手中无票,身上无钱,都是空腹跑来,再空腹返回,从未光顾国营饭店。这次,我们总要风光风光吧。只见二姐拿着粮票和钱递到窗口,给我们每人买了一盘煎包,一碗辣汤。那顿饭真是又香又美,回味无穷。正是这一顿美味,才让我们认识了粮票的作用和价值。后来,我参加工作,又从教师转岗到乡镇政府部门,终于领到“山东省滕州市地方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每月去粮所领取27斤面粉,从此吃上了商品粮。
票证,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它无时不在平衡和调节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尽管生活处处充满困苦与坎坷,但人们还是翻过了一座座山,跨过了一道道坎,一步步走向幸福与美好。正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人们才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磨炼了勇于向困难挑战的顽强意志。
票证时代的结束,折射出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时代的洪流正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