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水青山”到“幸福靠山”

——山亭区闯出“两山”理论实践新路径

2025年04月01日

本报记者 马国红 邵明亮 通讯员 宋伟 郑秀萍

春分过后,草木繁盛,春色正浓。记者驱车驶入山亭区号称“鲁南川藏线”的翼云山至曹山顶的盘山路,环山而上的公路如银带缠绕着苍翠群峰,光伏电板在坡地间泛起粼粼波光,一如翼云湖的潋滟荡漾,山顶上的风力发电机像大风车一样慢悠悠地随风转动,山坳里的创业大学生电商直播声与山涧溪流声相和。

这个拥有5400余座山头的纯山区,如今积极推动“两山”理论实践创新,依靠新农村便利交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光伏等产业项目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山逶迤、水迤逦、绿水青山带笑颜,绘就出一幅生态富民新图景。

劈山开路:

从“行路难”到“幸福路”

“以前卖山货靠人挑驴驮,现在大货车能开到果园边!”在徐庄镇藤花峪村,村民王明礼正将一筐筐富硒地瓜装车。米山顶上石板房边香气扑鼻的清真食品让游客们唇间留香,“哪想到俺自留的山货特产,游客们这么喜欢,刚一摆开就卖光了,多亏了这条‘油漆路’”,一位正在景点旁卖山货的老大爷脸上乐开了花。近年来,山亭区投资23.6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870公里,10个镇街全部通达二级公路,275个行政村实现“快递进村”。

在凫城镇马头山,有一条采用“生态修路法”(爆破采用微损伤技术,弃渣制成路基材料,边坡植入紫穗槐固土)建成的公路,再过几天,这条“会呼吸的公路”两侧,野菊花与波斯菊将次第绽放,成为自驾游客的打卡点。交通脉络的畅通,让山亭板栗、火樱桃等特产年外销量增长47%,带动2.6万农户增收。

点绿成金:

荒山长出“绿色银行”

站在徐庄镇米山顶山巅,(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但见风力发电机缓缓转动,山下生态果园里“三季花争艳、四季果飘香”。该区自然资源局负责人算起“生态账”:通过“工程造林+碳汇交易”,全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8.3%,10万亩荒山变成碳汇林,年释氧量达12万吨。

在西集镇南河岔村,一排排湛蓝的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仿佛为荒山披上了生态“新衣”。该光伏发电项目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约40万元收入。截至2024年底,山亭区新能源装机量实现951.7兆瓦,同比增长13.85%,占全市新能源装机量的23.73%。全区新能源发电量为10.98亿度,同比增长2.04%,可全覆盖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6.9%。2024年9月,山亭区获评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称号。

山水为媒:

文旅融合破圈出彩

又是一年春好处,恰似相逢花盛开。3月30日,“诗画岩马湖 世外桃花源”枣庄市第八届桃花节在冯卯镇李庄村开幕,当天不仅举办了精彩的“四季村歌”文化惠民文艺演出,会场外以“桃花为媒、感受非遗”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也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桃木剑、虎头鞋、老花布、李庄泥塑、剪纸……展现出山亭非遗的万般风采。在万庄村,还举办了“乡村味道”美食流水席,让游客在赏花的同时还能品尝到乡村美味,感受乡间民俗。开幕式现场预计客流量达到5000余人次。

夜幕降临,徐庄镇葫芦套村的乡村民宿亮起星星灯火。这个昔日的空心村,如今依托八路军115师红色遗址、鲁南皮影戏非遗体验、围山而建的云崖栈道,每逢周末假期游人不断。在抱犊崮景区,“森林康养+攀岩运动”吸引长三角客群,不畏跋涉接踵而至。

去年以来,山亭区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先后举办特色节会活动118项、文化惠民演出4000余场,打造“鲁南川藏线”等网红打卡线路16条;水泉镇李庄村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全年全区共接待游客576万人次,营业收入47.75亿元。

云端架桥:

电商叩开山门

“家人们看这樱桃,刚从树上摘的!”在城头镇电商产业园,“95后”主播李婷面对镜头切开果实,鲜红的果肉引发抢购热潮。该园区创新“合作社+云仓+网红”模式,让豆制品、核桃油等50余种山货“云”销全国。

哈工大硕士高安勤2017年从中兴通讯辞职返乡回到徐庄镇藤花峪村,成立了藤花峪青年创业联合会,带领村里青年抱团取暖做电商,有效解决了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实现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创业初衷。又在藤花峪青创联的基础上,建成了全市首个榴枣驿站。目前藤花峪青创联已经孵化网上店铺近百家,涵盖生鲜类、酱菜类、养生滋补类、零食类、宠物粮等多个类目,年销售额近7000多万元,带动村民创收600多万元。

2024年,山亭区通过大力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新培育网络零售额过千万元电商企业4家,网络零售额达10.5亿元、实现翻番,水泉镇创成省级数字乡村试点镇。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的共165个、占比6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万元,同比增长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