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1日
这是2024年9月12日拍摄的山西隰县小西天景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哲 摄)
这是2024年4月15日拍摄的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现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这是2025年3月18日拍摄的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夜景。(新华社记者 魏海 摄)
这是2025年3月24日在山西长治潞州区拍摄的“一分集市”。新华社发(魏邦彦 摄)
这是2024年1月23日拍摄的长江武汉江段水域(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2024年9月,游客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参观。 (新华社发)
2024年10月4日,游客在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观看沉浸式科技空间秀《爱雅宋》。 新华社发(袁航 摄)
2024年2月4日,鄂州雕花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曹小琴在新西兰向当地民众展示剪纸技艺。 (新华社发)
这是2024年10月17日拍摄的安徽桐城六尺巷景色(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新华社记者 史竞男 王鹏 徐壮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中部地区横跨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文物遗存资源富集,历史人文底蕴深厚。
如今,江河两岸,文脉绵延,守正创新。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人文与经济和谐共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铺展开中部地区奋发崛起的壮美画卷,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注入自信力、包容力、创新力。
以文化自信发出时代强音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沉寂了两千多年的武王墩墓在经过4年多的科学考古发掘后,揭开神秘面纱。
武王墩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是迄今经过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国王级大墓,出土了1万多件(组)文物,让古老文明的面貌愈发清晰。
记者观察到,考古队员们将出土文物“龙凤纹漆木案”图案设计成了武王墩考古队标识,印在文化衫和工作服上。
“不断向文明深处探寻,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我们心底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武王墩考古项目负责人宫希成说,“我们正加紧进行发掘文物的保护研究解读工作,让这些无声的见证者‘开口说话’,向公众阐释其中蕴含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灿烂成就。”
岳麓山下,弦歌不辍。
迎着春日暖阳,记者走进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讲堂前,“实事求是”匾额高悬,一堂移动的思政课正在这里进行。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龙兵面向学生娓娓道来:“从《汉书》中对刘德治学风格的赞誉,到近代宾步程校长将其题于此处,再到青年毛泽东深受其影响,‘实事求是’背后,有千年智慧的沉淀,更有无数仁人志士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学生们侧耳倾听,心驰神往。岳麓书院21级学生黄琪说:“在历史现场叩问思想真谛的教学方式,让‘实事求是’历经时光洗练,变成我心中扎根的信念。”
“古时书院是读书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今日书院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仍是中国人心中的文化积淀与情感根脉。”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绽放时代华彩,才能真正内化为人们心中不绝的自信源泉。”
文脉千秋贯,江河万古流。
长江之滨,春风拂过。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标志性项目——长江博物馆正在加紧施工建设。
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地标,长江博物馆的展陈筹备工作正在加快进行。这一以“长江之歌”为主题的展陈,将全面展示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我们希望将长江博物馆建成生动展示长江大保护成果的‘国家展厅’和‘长江客厅’,让来此参观的游客感悟长江承载的厚重历史,激发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说。
长风浩荡,大河奔腾;红色江山,气象万千。
江西井冈山,茨坪革命旧址群,一项精确到毫厘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来自江西师范大学建筑系社会实践团的师生们穿梭在斑驳的砖墙间,对革命旧址进行全面扫描与建模。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数字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罗华南介绍,截至目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已完成以主展馆为核心的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5件珍贵革命文物数字化采集。“我们通过创新保护与传承模式,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沉浸式感悟伟大精神,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凝心聚力。”
以开放包容演绎多元交响
春色正酣。河南洛阳伊水岸畔,龙门石窟游人如织。
从瑞士远道而来的游客亚历山德罗徜徉于此,深受震撼:“不同文化风格的建筑和造像,让我看到了中国的开放包容以及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世界上窟龛与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成果。
“石窟雕刻上除中原本土风格装饰外,也有诸多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受其影响而融合改变的装饰图案,反映了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民族融合的史实。”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人员路伟说。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新时代里,通过“云上龙门”系列直播、英文短视频海外落地、文物外展等形式,龙门石窟“走出去”的道路更加宽广。
千里之外,江西景德镇。熊熊窑火,千年不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陶瓷爱好者、艺术家慕名而来。
青瓦白墙间,西班牙陶艺家乔曼正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忙碌着,他已在景德镇定居多年:“中国陶瓷曾经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欧洲,我只是走了古人走过的路。”
开放包容、不拘一格的环境,让原本语言不通的乔曼很快融入了旅居生活。他和老匠人切磋拉坯技法,与各地艺术家探讨创新设计,还将家乡巴塞罗那白底黑纹的陶瓷纹饰以青花工艺绘制,创作出许多中西艺术相结合的陶瓷产品。
一“镇”虽小,却联通世界。景德镇已与72个国家的180多个城市建立友好关系,3600多名艺术家来到陶溪川国际工作室驻场创作。
“我们将千年窑火转化为连接世界的‘文化路由器’。”景德镇市文旅局副局长王尧说,景德镇将持续举办国际艺术展览、陶瓷集市等活动,让世界感受“千年瓷都”的隽永魅力。
山西隰县小西天景区,游客量迎来“井喷式”增长。
随着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火,被誉为“古建筑爱好者天堂”的山西文旅也“热”了起来。
“去年景区共接待游客68.7万人次,同比增长411%。以前外籍游客寥寥无几,现在能看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游客穿梭其中。”小西天景区服务中心主任刘小刚说。
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跟着悟空游中国”,让刘小刚也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服务更好讲述中国故事。“现在,讲解员数量已从原来的个位数增加到30余人,其中包括多名英语讲解员。我们还推出英文扫码讲解和多种外语标识牌,满足更多国家和地区游客的游览需求。”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鄂州雕花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曹小琴对此深有体会。
一寸红纸,一刀落影,一画传神。学习剪纸30余年,她欣喜地看到,中国剪纸艺术正在走向世界舞台。
过去10年间,曹小琴去过十几个国家交流。有一次,在老挝国立美术学院授课时,她示范的剪纸图案是大熊猫、牡丹花,而孩子们交的作业则是大象和鸡蛋花。“孩子们在剪纸作品中融入了他们国家的文化符号,不同文化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花。”
“剪纸的载体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张纸,但传递的却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曹小琴说,“我将继续以剪纸为媒,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
以守正创新谱写当代华章
漫步安徽桐城,六尺巷里天地宽。
一路之隔的西苑新村党群驿站内气氛热烈,每周一次的“群众议事会”如约而至——
“闲置地块的‘小菜园’太影响环境了,农药包装袋扔得到处都是。”居民左大爷率先发言,引起共鸣。大家各抒己见,最终协商制定出整改方案。
300多年前“礼让和谐”的佳话,演变为今天社区治理的“六尺巷工作法”。
西苑社区党总支书记乔丽娟告诉记者,采用“群众说事”模式,认真收集居民诉求、全力解决群众纠纷,这里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高达98.3%。
“基层治理绝非‘独角戏’,而是‘大合唱’。我们通过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智慧的契合点,让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融入社会治理工作方方面面,助力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乔丽娟说。
基层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每一颗“文化种子”落地生根,文化中华的美丽图景便有了温暖注脚。
长治堆锦博物馆、壶林书院、陵川县布贴画展览馆……一大批“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般点缀在三晋大地,让人们在“家门口”畅享文化盛宴。
步入“一分集市”文化空间,蝶翅画、麦秆画、长治堆锦展现非遗魅力,古建、神话、戏曲等主题的200多种特色文创产品,可让游客将“长治文化”带回家。这里还定期举办“家门口的文化之旅”公益课堂,开展泥塑、堆锦等亲子体验课,深受居民欢迎。
“成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后,政府通过宣传和资金补助给予我们许多支持。”长治市一分故事文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会芳说,“我们努力挖掘地方文化,希望让这里成为本地人熟悉家乡、外地游客了解地域文化的平台。”
中华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流光四溢的数字大门开启,书者舞动长袖,虚空挥毫,苍劲有力的宋书跃然眼前……在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全国首个宋文化沉浸式科技空间秀《爱雅宋》带游客穿越千年时光。
“我们将实景构建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同时引入AI数字人,打造‘琴’‘棋’‘书’‘画’‘天问’五重场景,将宋代美学创新表达。”清明上河园景区市场部负责人邢潇月说。
“看到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跨界’碰撞,作为年轻人,我们不仅感到新奇有趣,对中华上下五千年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游客郭宜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成为中华文化“一池春水”生机勃勃的缩影。
春水环绕马栏山。如今,这里不仅是一处传奇地名,更成为享誉全国的文化符号。
数字文博、动漫游戏、微短剧、VR大空间、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中国V谷”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里,创意与活力持续迸发,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探索出产业发展新路径。
走进芒果数智数字文博AIGC实验室,利用数字技术自主研发的“文物神经核表面重建算法”让记者眼前一亮。利用这一技术,珍贵文物的3D采集较传统采集时间可减少90%。
马栏山(长沙)视频文创园管委会主任胡珊珊说,园区持续深耕文化科技融合“试验田”,未来将打造更多“出圈出彩”的作品、产品,让千年湖湘文化在数字时代绽放新光彩。
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共振,与人民共享。行走于中国腹地,我们深切感受到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奔涌。
文化中华,辉光日新!
(据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