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叶茂产业兴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停伐十年绿意浓

2025年04月02日

马匹在内蒙古牙克石市境内白雪覆盖的草原上觅食(2015年3月16日摄)。 十年前的2015年4月1日,包括大兴安岭在内的中国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加快推进绿色转型,通过停伐、管护、抚育、造林等有效举措,着力筑牢生态屏障。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让森林静了、绿了。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和林业人的悉心抚育,大兴安岭现已成为我国北疆重要生态屏障,莽莽林海再现勃勃生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之后,大兴安岭林区走向转型发展之路。 如今的大兴安岭,层峦叠翠,逐年增绿。林下经济和旅游业并举,大兴安岭正加速把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路上阔步前行。 (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

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一家山野珍品科技开发企业,工人对林下绿色有机食品进行加工作业(2022年8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大兴安岭呼中区富兴菌业木耳栽培区负责人关兴武在展示木耳(2016年8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游客在大兴安岭北极冰蓝莓酒庄有限公司内选购野生蓝莓制作的蓝莓酒(2023年3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2018年1月10日,张明裕(左)和陈庆林在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光顶山林场进行日常巡护工作。两人干了10多年的伐木工作,停伐之后,他们成了护林员。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这是2021年7月28日拍摄的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的莫和尔图林场一景。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新华社记者 于嘉 连振 张晟

马鹿、狍子结队“出游”,与白雪覆盖的山岭密林相映成趣;浆果、食用菌加工正酣,越来越多林下经济产品端上大众餐桌;林业职工开起“林家乐”、销售山野货,生活水平节节攀升……

十年前的4月1日,最后一棵商业性采伐的落叶松在根河乌力库玛轰然倒地,伐木工人从此挂斧停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十年后,这里的林子更绿了,产业更旺了,百姓生活更好了。

眼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积雪未消。内蒙古森工集团根河森工公司乌力库玛生态功能区内,十年前被砍倒的最后一棵树,静静躺在原地。“旁边的树粗壮了很多,就连运木头的小路上,树苗都长高了。”54岁的护林员耿洪广巡林至此,不禁感慨。

2015年停伐后,耿洪广与万余名林业一线职工从“砍树人”变“看树人”。停伐十年间,林区累计森林抚育4422万亩、人工造林24.43万亩、退耕还林21.37万亩。

“春天的主要工作是防火,现在防火瞭望塔实现了林区全覆盖,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也越来越少了,再加上不断打通的林区道路,防灭火工作比以前轻松多了。”耿洪广说。

内蒙古森工集团应急事务部部长闫志刚说,内蒙古森工集团正全方位建设“智慧林业、数字森工”,构建全面覆盖林区各项职能、业务及数据的信息化系统,同时大力提升森林防灭火工作综合实力,力争通过五年左右时间建成全国森林防灭火示范区。

春季的大兴安岭务林人,除了忙着防火,还忙着植绿。

在莫尔道嘎森工公司中心苗圃大棚内,云杉、落叶松树苗在育苗员的培育、管护下茁壮生长。2022年以来,苗圃每年为造林工作提供300余万株苗木。

林森茂密,人为干扰少了,野生动物活动踪迹变多了。走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内,积雪上不时出现野生动物留下的脚印。架设在林间的红外相机,拍到马鹿、驼鹿、紫貂、狍子、雪兔等野生动物的次数越来越多。

监测数据显示,全面停伐以来,林区野生动物种类增长12.6%,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增加51.4%。

十年来,林区以厚植“生态底色”为基础,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碳汇项目,生态产业更加兴旺。

在满归森工公司白马经营管护中心食用菌培植基地,林业职工各司其职、有序忙碌。经过搅拌、灌袋、消毒等工序,一袋袋食用菌棒制作完成。

工作人员周敏庆说,停伐以来,当地着力培植食用菌、黑木耳等产业,订单不断增加,基地今年培植量预计达130万袋,可带动20多名林业职工及其家属人均增收1万余元。

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下经济开发部副部长张宏说,林区科学规划、合理培育林下种植、养殖及野生资源采集与开发等特色产业,林下产业稳步发展。

据介绍,目前林区已种植沙棘林8.9万亩,逐步进入盛果期,年产量稳定在1200吨左右;林下种植赤芍、金银花等中草药5.4万亩;建成3个规模较大的食用菌培植和生产加工基地,年产食用菌干品约275吨。

森林具有储碳功能,可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内蒙古大兴安岭碳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汤春维说,林区依托森林质量优、固碳量高等优势,稳步推进碳汇产品销售,收入累计突破6000万元。

停伐后,林区景色更美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多了,林区旅游业发展逐步走上快车道,不少职工吃上“生态旅游饭”。

莫尔道嘎森工公司红旗经营管护中心护林员朱洪岭今年52岁。停伐后,随着林区逐步加大旅游发展力度,游客越来越多,他家经营的山野货店开起了分店,还通过互联网销售给广东、云南等地的客户。“妻子卖山野货一年收入10多万元,我的工资8万多元,孩子上完大学也准备回来发展。”朱洪岭说。

从林场退休的邢中华与妻子经营木屋餐厅。十年间,在林区支持下,餐厅由40多平方米扩建到200余平方米,餐桌由3张增加到30多张。

“我们培育旅游产业就是要吸引人气、增加就业,让员工真正有获得感、幸福感。”内蒙古森工集团旅游发展部副主管孙潇晗说,林区开发了森林小火车、森林露营、自驾车穿越、冰雪体验等旅游业态和产品。

据统计,2024年,林区累计接待游客74.46万人次,同比增长9.24%;实现旅游收入7050万元,同比增长62%。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