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证守万家 初心不改启新程

——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市中分中心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十周年记事

2025年04月09日

本报记者 刘一单 实习生 田家昊

春风暖人心,服务润民生。4月3日,市中区光明广场北侧人头攒动,一场以“十年见证:保护产权 登记为民”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此举行。活动现场,市民们驻足咨询、参与互动,“心中有民 服务便民 登记为民”等标语格外醒目,生动诠释了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市中分中心十年改革的丰硕成果。

十年革新:“快”字当先

织就产权保护“暖心网”

3月1日,正值《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正式施行暨枣庄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市中分中心成立十周年。十年间,一本本红彤彤的证书托起千家万户安居乐业的梦想,一串串跃动的数据见证了改革为民的初心。从最初的“多门跑断腿”到“一窗办全事”,从“纸证锁柜底”到“云端随时查”,从“30天漫长等待”到如今“非涉税业务30分钟办结”,再到“税费同缴、一窗办结、立等领证”;十年间,市中不动产登记分中心秉承“便民、利民、为民、惠民”的工作理念,始终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效能、工作质量的根本标准。推行的“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具有简化流程、缩短时限、精准服务等功能,服务速度与效率的不断提升,减少了企业和群众办理业务的申请次数和中间环节,有效解决了企业和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时因资料不全来回跑、排队等候时间长等问题,实现了“24小时不打烊”的新模式,让市民真切感受到“稳稳的幸福”。

活动现场,市民张女士分享了自己的体验:“去年办理抵押登记,通过‘智能审批’系统,材料提交后几分钟就完成了,这在十年前根本不敢想!”

“暖”字为要 延伸服务

丈量为民初心的温度

记者了解到,十年来,市中分中心积极探索实施不动产登记延伸至银行、镇街、公证等部门,以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为目标,通过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整合登记资源、健全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功能,进一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不动产登记服务,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最方便、最快捷的办事服务。服务半径的延伸,丈量出为民初心的温度。其中,不动产继承公证与登记协同一次办、登记+查(解)封协同办、不动产登记+水电气热过户线上线下5件事协同一次办、申请人提交一次材料即可完成各项过户手续。据统计,2020年8月以来,共办理此类协同业务2.4万件,群众减少跑腿9.6万人次,减少重复提交材料16.8万件。通过信息共享,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智”字托底 变革模式

科技赋能“有温度”的服务

据了解,市中不动产登记分中心已开通不动产登记智能化审批功能,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与不动产登记系统深度融合,系统自动审核、登簿、发证,实现抵押类登记、新建商品房预告登记等业务24小时全时在线智能办,群众通过手机端登陆爱山东APP或爱枣庄APP“枣e登”,实行电子签名、人脸识别等功能在不动产登记中的应用,在手机上办理查询、登记等相关业务,“零跑腿”“不见面”办理。十年间,不断地创新与变革,诉说着不动产登记从“人工办”向“智能办”转变。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抵押直连系统提交信息并上传材料后,系统自动智能审查,对提交的信息数据与现有的数据库进行匹配,快速对申请业务作出判断和审核并提交登簿,全过程无人工干预,实现了智能审批、即时可办、立办立结的全自助服务。

十年砥砺,初心不改。从一纸证书到云端数据,从窗口服务到智慧赋能,市中分中心以十年坚守见证着改革为民的初心,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力量,也为千万家庭点亮了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