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7日
□杜永光
时代变迁,山河新貌,如今大家推崇的“新三孔”,即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孔子研究院夺目展现,与“老三孔”相互辉映,倍增了“三孔”的厚度和广度。
一九七七年深秋,我参加首届高考,被曲阜师范学院录取。那是我第一次走近颇觉神秘的“三孔”(即孔府、孔庙、孔林)。那时的“三孔”比较残破,甚至有一条东西路横穿孔庙通往曲阜县城。之后的几十年,“三孔”越变越完备、越灵秀、越庄严、越炙热。时代变迁,山河新貌,如今大家推崇的“新三孔”,即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孔子研究院夺目展现,与“老三孔”相互辉映,倍增了“三孔”的厚度和广度。
去冬和今春,参加省老科协的活动,我们在济宁市政协领导和市老科协同事的引导下,先后参观拜访了“新三孔”。孔子博物馆和孔子研究院毗邻孔庙,尼山圣境则坐落于曲阜市东南25公里处孔子诞生地——尼山。
一
早春的尼山,山风暖了,圣水湖面动了,林草也醒了。进入尼山圣境,我们站到景区中轴线的而立门下眺望四周,宏阔秀美的景区依山而建,左手边是学而风格的尼山讲堂,右手边是庄重层叠的大学堂。向下看,圣水湖边的泮水桥、至圣广场到而立门;向上看,自而立门起,不惑台、金声玉振广场、天命大道、耳顺台,至最高处宏伟的孔子像。孔子铜像耸立在尼山山脉前怀,背山向湖,面南而立,通高90米,基座18米,铜像高72米,免冠束髻、双手作揖、腰间佩剑,形象伟岸儒雅、庄严神圣。业务娴熟的导游姑娘特别向我们介绍,孔子像两侧山坡种的都是杏树,春看片片杏花白,入夏串串杏金黄。细问,共种植了3000棵杏树,加之像高72米,寓意孔子三千弟子,贤者七十二人。当下正是初春的早晨,杏花刚刚透红露白,金色的阳光泼洒在杏花枝条上,折射变幻成一串串光、一片片光,尼山山体显得更耀眼,更明亮了。
孔子铜像由著名雕塑家吴显林先生主持设计,参照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先师孔子行教像》,以“可亲、可敬、师者、长者、智者”形象定位,历时近三年,于2015年12月正式落成。孔子晚年曾这样评价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埘)矩”。尼山圣境中央主轴上的景观,正是根据孔子对一生各个重要阶段的感受布局的,隐喻着这是一条引领人生一步步走近孔子的“朝圣之路”。
细细阅读“新三孔”,愈发真切领悟: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思想智泽华夏。公元前551年,炎黄遗风、殷商传统、周鲁礼乐汇于曲阜尼山,孔子降临。少年立志向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青年游周适齐,杏坛设教;壮年仕鲁谋政,周游列国,以匡扶天下为己任;晚年归鲁著述,整理古代文献,叙《书》、传《礼》、删《诗》、正《乐》、序《易》、修《春秋》,终成“六艺”即“六经”,用以教育弟子,垂范后世,智泽今人。孔子从治学弘道到教书育人,从人生哲学到治国理政,思想智慧精深致远,他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以中庸为方法,引领建设一个美好的大同世界。孔子将理想社会的希望寄托于人,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他常说的“仁”,《论语》全书中出现100余处“仁”字,其中有77处出自孔子之口。如《论语·述而》孔子教育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子路》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仁”字包含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敬爱、亲善、规范、责任、真诚、谦恭等等,进而推及对国家与民族的担当。
二
尼山,过去因诞生孔子而闻名于世,如今,则传播孔子文化以行化人,声名远扬。我们主要参观拜访了右手边即景区中轴线东侧已开放的大学堂,它又被称为儒宫,依山而建的退台式建筑,颇像布达拉宫的形制,总高65米,共9层,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主要设有以仁义礼智信命名的五厅、七十二贤廊、礼乐堂等。五厅中“仁厅”居中,是最大的主厅,十八个两层楼高的麒麟立柱排立两侧,数排多层繁星水晶吊灯布满大厅,星光闪烁、金碧辉煌的仁厅,可同时容纳1500人进行学习、庆典、会议活动,仁厅也被称为课堂、礼堂、殿堂;厅内约有一半空间,整齐摆放着一排排低矮课桌,搭配席地而坐的软垫,当日课堂正开设“手书《论语》”文化体验课,一拨拨游客从服务员老师手中领取手书圣贤字帖和仿毛笔,进到课堂,席地而坐,伏案挥毫,还有众多小学生;这吸引着我也跟了进去,俯身看着一位小学生在一笔一画地描写字帖《论语·在陈绝粮》,他的聚精会神和一脸恭敬的神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智厅的圆形穹顶以浩瀚宇宙为意象,中心是蓝色的水态圆形,外围环绕着一圈圈渐次扩大的暗红色圆环,寓意白昼、黑夜与极光的宇宙幻化,诠释了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厅正中对立着两座青铜智者主雕像,“孔子问礼于老子”,表达了对中华文化有深远影响的“儒”“道”思想的平等交流与沟通。礼厅则以四面墙精美的大型壁画介绍“尼山五礼”,即启蒙礼、拜师礼、冠礼、婚礼、乡饮酒礼,形象展示传统文化体系中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每一阶段重要的人生礼仪。
最让人感觉到孔子时代就在身边的是七十二贤廊,廊长105米,宽17.5米,高16米。走进高阔辉煌的廊内,瞬间觉得景物活了起来,浓郁的孔子文化气质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大型油画《杏坛讲学》,由西安美术学院油画大师何军及其团队创作,孔子休坐于枝繁叶茂的大杏树下,弦歌讲学,教授弟子读书,众弟子手捧竹简,或围坐两旁,或立于杏坛之下,形态各异,神情却均专注听讲,油画内容源自《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廊两侧三十组活灵活现、生动传神的圣贤塑像引人注目,如:“鞭打芦花——《论语·先进》”塑像、“斗死护师——《史记·孔子世家》”塑像、“商瞿传易——《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塑像……全都取材于《论语》《孟子》《左传》《史记》等传统典籍,讲述了孔子及其弟子颜回、子路、子贡、闵子、曾子等七十二贤人的故事。尤其是“见得思义——《论语·子张》”塑像阐释了孔子的义利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后为《增广贤文》凝练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廉政典范。礼乐堂里《金声玉振》大型演艺活动,以“世界的孔子”和“孔子的世界”为主题,整场演出纵贯人的一生,让观众在欣赏诗、乐、舞等古典艺术过程中,经历了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由凡入圣”的生命历程。孔子博物馆的箫韶乐团演艺的《诗经·小雅·鹿鸣》《诗经·秦风·蒹葭》组曲,使观众在天籁之声、空谷回响的艺术享受中,心灵净化,美德觉醒,与《金声玉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
走出大学堂,跟随导游姑娘,沿着崎岖山路,我们又来到侧柏林掩映下的尼山孔庙和尼山书院,这是尼山较早的古迹。最先迎见我们的是那一棵棵高大、合抱粗细的古侧柏,树干拧着劲长得像根雕,每一棵树上都挂着古树名木卡,凑过去仔细看,小的500多岁,大的1000多岁,简介上说这片侧柏林有1500余棵古树,虽历经沧桑,仍枝繁叶茂、生命力旺盛,使人肃然起敬,更让人惊叹,此地真乃风水宝地。孔庙大成殿正中神龛内,供奉孔子塑像,东西两侧神龛内,颜回、曾参、子思、孟子配享;孔庙西边的启圣王殿内,供奉着孔子父亲叔梁纥;孔庙东边是尼山书院的讲堂。离讲堂不远处有一座观川亭,砖木结构、飞檐黛瓦,始建于金代,清代重修,尼山孔庙东临沂水,相传孔子曾在此观川感叹,《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以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人会很快老去,应该像不舍昼夜流淌的江河,只争朝夕地努力。我们几个雀跃着争相登上观川亭眺望,还真看到了远处波光粼粼的河流。
新时代的春风吹绿了尼山,吹暖了圣水湖畔。正午时分,离开尼山圣境,回眸望去,景区建筑渐渐隐没在山林里,唯有孔子铜像依然高高站立在山林之上,折射着太阳的光辉,让人顿觉心里和身上温暖起来。过去,因孔子思想滋润华夏,有幸在孔子家乡求学而骄傲;如今,拜访“新三孔”,为孔子思想学说越洋跨海,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了世界文明而自豪!两千多年来,儒家学说虽有短暂波折,然始终长盛不衰,细读典籍,《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崇敬之情;西汉桓宽的《盐铁论》、南宋朱熹的《近思录》、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引用孔子学说及《论语》阐理释义,俯拾皆是。明代的仇英(仇十洲)画、文徵明书的《圣迹图》,展现孔子一生重要事迹,共计三十九幅,每幅均配有题跋文字,是中国传统工笔画与书法艺术的完美融合,堪称明代人物绘画与书法的双绝珍品,现珍藏于孔子博物馆。孔子思想传播海外时亦久远,古代东方如朝鲜半岛、日本及东南亚就曾形成一个“儒学文化圈”,十六世纪起,儒学开始传入西方,成为欧洲近代启蒙思想重要源泉之一。目前,我国在国外建立了496所孔子学院、757个孔子课堂,遍布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地处曲阜的孔子研究院还建有12000平方米的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这些文化机构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友好交流,推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著名历史学家柳诒徵曾讲道:“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孔子不仅是历史伟人,更是今天文化自信的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