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姥爷一起的日子

2025年04月17日

□郭文智

外祖父在我们滕州叫姥爷,我的姥爷已经去世37年多了。前段时间带着老母亲去看望已经96岁的二姨,母亲和二姨见了面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说话中聊起了我的姥爷,这又一次想起姥爷、想起与我一起的日子,想起他透着温暖的笑容。

姥爷叫刘尚德,出生于1901年,家住滕州市木石镇后木石村,村子依山傍水,一条小河从姥爷家的院子东边和南边绕过,河水清清,鱼虾成群,是孩子们逮鱼、戏水的好地方。河的上面有一座小桥,桥的四个角各有一个石狮子,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不是这“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而是伴着朝阳披着夕阳,从这座小桥走来像树一样伟岸的姥爷。

姥爷中等身材,大眼睛,长着银白而浓密的胡子,如同冬日里的一抹白雪,整齐地挂在下巴上,每一根都似乎蕴含着岁月的痕迹,记录着过往的风霜与故事,它们不仅为姥爷增添了几分威严,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慈祥与和蔼。每当姥爷笑起来,胡子会随着嘴角轻轻上扬,仿佛也在分享着他的喜悦。小时候调皮的我会经常用手轻轻地拽姥爷嘴角上的胡子,姥爷先是假装生气,然后又抑制不住地笑起来。

姥爷温和而又热心。他幼年在家族祠堂读过几年私塾,在村里算是个有文化的人。他算盘打得非常好,能准确快速地计算,村里量地、算账之类的活都来找他。他还写了一手好毛笔字,功底很深厚,村里的红白喜事都请他执笔。小时候我家的春联就是姥爷写的,春联一贴上经常引来邻居们围观,都说字体端庄大气,笔画遒劲有力,给人视觉与心灵的享受。

姥爷是我的启蒙老师。小时候我和三弟需要有人照看,父母忙不过来就把我送到姥爷家常住。学龄前的我和姥爷相处得多,姥爷就时常教我认字,给我讲故事,《墨子救宋》《孔融让梨》《小马过河》《想和牛比大小的青蛙》……还有家乡的历史传说《落凤山》《聚宝盆》等等,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是我最好的幼年启蒙教育。

姥爷的好脾气中透着威严。在日常生活中他教我言谈举止要文明礼貌,教我和其他小孩一起玩耍时要友好相处。就连饭前便后洗手、不把水乱甩、端碗放碗要避开桌边、咳嗽不对着人、打喷嚏用袖子捂嘴等生活细节,也都是通过姥爷的日常说教才养成的习惯。姥爷还教育我们要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记得有一次我吃饭的时候急着出去玩,碗里剩了几粒米没扒干净,姥爷把我拉过来,说咱俩比一比,看谁碗里最干净,一粒不能剩!这种节约粮食的好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姥爷会的手艺也很多。他会织布、打草苫子、蒸馒头、打缸贴子、淘豆芽等,各种农活更不在话下。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物资比较匮乏,经常缺菜少粮,买布还要用布票,姥爷就用织布机织出布来套被子套棉袄。为了让家人和邻居吃上新鲜菜,姥爷开始淘豆芽。淘豆芽是精细活,姥爷总是一粒粒挑选黄豆,坏豆会影响整缸豆芽。豆子温水泡发后放入瓦缸,每天早晚换水。我常半夜醒来,还见他在油灯下挑豆子;天未亮,又忙着换水、捞豆芽。那时不许私人买卖,他就让乡亲们用黄豆来换。农忙时,他敞开大门,任邻居自取。改革开放后,姥爷的豆芽生意做大了,院里摆满瓦缸,天不亮他就拉着车去集市和工厂卖。如今每每见到黄豆芽,我总会想起那个在瓦缸旁忙碌的身影,和那张带着汗珠的笑脸。

姥爷离开已经三十七年了,可他慈祥的笑容和威严的身影,依然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着我的人生。他亲仁善邻的处世之道,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力量,让我始终相信,只要心存善念,生活的天空就会多一片闪耀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