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
本报滕州讯 近年来,滕州市坚持扎根历史、立足时代,大力实施墨班文献系统性挖掘整理和时代化研究阐发工程,从零起步建阵地、汇大家、做学问,将散落的精神碎片重新编织成可感知的文化生命体,使墨班文化在时代化阐发中焕发新生、“活”在当下。
成立学术机构“聚贤”。1990年,在国家和省支持及学者帮助下,滕州市成立国内首个墨学研究机构“墨子研究中心”。1992年,为广泛联络专家、提升研究能级,滕州联合山东大学成立“中国墨子学会”,汇聚了任继愈、杨向奎、蔡尚思、王学典、姜宝昌等众多著名学者。三十年来,学者深耕墨班文化“根脉”,结合马克思主义“魂脉”,以历史唯物主义思维解码墨班智慧。朱传棨教授指出墨家思想具有“一元论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素朴的辩证法”特征;孙中原教授将鲁班与墨子的结盟视为“技术家与哲学家的结合”;姜宝昌教授认为“圆,一中同长也”的几何定义蕴含的思维与马克思主义“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相通。三十载耕耘凝结成300余部、7000余万字的学术专著,使墨班文化走上文苑前台、走进大众视野。
深化校地合作“汇智”。滕州市积极搭建校地合作平台聚才汇智。与山东大学合作成立墨子研究所,致力于重大课题研究,联合培养硕博人才,累计发表《中国墨学研究通史》等重要成果80余项。与山东建筑大学合作成立“鲁班文化研究院”,建设鲁班工作坊,开设文化课程,将“工匠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结合,通过“文化熏陶+理论阐释+技艺传习”,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劳动创造价值”,传承“匠心”、砥砺“匠魂”。近年来围绕“工匠精神”立项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墨班文化在高校沃土中结出硕果。
搭建研讨平台“论道”。2024年11月10日,以“中国古代科技遗产与中华文明”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在滕州举行,包括6名院士在内的70余名科技工作者和学者齐聚,共解“人文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的时代命题。研讨会采取“原始文献考据—学术体系重构—现代价值阐释”范式,会前发布课题引导学者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立言抒见。历届累计发布课题98项,征集论文3120篇,出版《墨子鲁班文化研究论丛》16辑,使先贤智慧在与时代对话中展现历久弥新之力。 (记者 任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