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1

榴乡团结花更红

——我市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纪实

2025年07月11日

本报记者 田慧 通讯员 胡乐彪

仲夏五月,被誉为“天下第一榴园”的枣庄万亩石榴园绵延东西十余里的群山之阳正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几个大字熠熠闪光。

近年来,枣庄市紧紧借助石榴这一资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让民族团结的“石榴花”在校园绚丽绽放。

全学段营造

创设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在推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枣庄市各学校普遍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努力让校园的墙面、走廊、树木“会说话”,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无论是规模较大学校,还是农村办学点;不论是学前教育、普通教育,还是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校园,石榴树似乎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石榴籽”元素随处可见。

“青少年时期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校园文化对他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光明介绍说,他们按照“试点先行、全域推进、综合评估”三步走思路,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铸牢教育,确保“筑基”工程梯度实施,构建贯穿各学段的教育体系,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青少年心灵深处。

走进薛城区凤鸣中学,石榴树造型的雕塑、榴歌广场、榴梦书房、榴心艺术馆、榴风中医馆等构成独特的校园风景。该校以石榴“团结共生”的意象为核,构建“文化浸润——课程育人——实践共生”三维体系,打造有形有感有效的“榴歌飞扬 和声凤鸣”筑基品牌,让团结和声之歌飞扬在凤鸣校园内。

在市特殊教育学校刻盘室里,教师韩松正在指导聋哑学生以石榴为主题刻瓷盘。不一会儿,两颗籽籽饱满的红石榴就成型了,粒粒石榴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垂涎三尺”。

“石榴籽粒饱满,紧密相依,象征着同心团结,就像我们班级一样,是个团结的集体。”韩松说道。

同样是介绍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团结的内容,在其他学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长廊里,有的是用剪纸表现、有的是用绘画呈现、有的是用葫芦烙画展现……这些各具特色的多种形式,都离不开“同心共育石榴籽 携手共圆发展梦”民族大团结这一主题,让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意识,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引导着他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绘就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我市不断加强与统战部、妇联、关工委、社区等单位和部门的协作配合,变被动为主动,变多头用力为协同发力,形成了多方支持参与“筑基”工作的强大合力。依托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铁道游击队、台儿庄大战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讲好各族人民守望相助跟党走、民族团结进步感党恩的故事,促进了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全学科渗透

打造专业发展实践范式

在很多人眼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不过,在枣庄,他们已完全打破这一狭隘认识。

“老师,蒙古族小朋友也唱这首歌吗?”有一次,市中区东湖小学音乐教师王妍在精品课展讲中,当教学生学唱《爱我中华》时,突然被一个学生发问。这个天真的问题,也让王妍意识到:孩子们对各民族文化的好奇,正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契机。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课上,王老师带着孩子们分析不同民族音乐的节奏韵律,模仿各族群众歌舞的独特姿态,将民族团结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深度融合,奏响了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枣庄市第十五中学,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正在进行。教师正以“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交往”为主题,通过文物仿制品展示、情景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

从2023年开始,我市已连续三年开展全市青少年“筑基”工程主题教育精品课程评选活动,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推动全学科教师将铸牢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年来,我们共评选出涵盖20门学科的精品课304课,开展优秀课例改造,形成了典型案例、校本课程、研学手册等,组织公开课集中展讲6场,并录制推广到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教学示范样板。”市教育局副局长朱卫介绍说。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精品课评选除关注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外,更加重视他们能否立足专业特色挖掘育人结合点,如文史类重史实阐释、理工类重案例开发、艺术类重创新表达,切实把“筑基”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推动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迭代,对学生进行初心培育。

为此,各学科参赛教师对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标,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并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同时还坚持把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法治观念等有机融合细化到各学段、各学科课堂中,大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相比以前,很多课例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如今,每门课程都成为育人‘载体’,每堂课都指向育人‘目标’。”市教科院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宋侃侃表示,评选出的精品课不仅仅是文史类学科,就连理、化、生等自然科学类学科,也在向学生传递“筑基”的气息,无不渗透共同体意识教育。

“过去上完课后,我很少在意学生的思想,总觉得那是班主任分内之事。”市中区西王庄乡中心小学教师杨向伟说,现在每个老师都已成为“筑基”主体,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筑基”课堂也由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值得一提的是,就连一些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特别注重挖掘其中的民族团结“活教材”,并不断整合语文、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元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另一“主渠道”。

全领域联动

共育民族团结进步沃土

我市各级各类学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相融合,鼓励家校社共同引导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从认知认同到自觉自为的提升,将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中生根发芽。

在讲好普通话的基础上,我市以民族团结故事创意讲演大会、讲解系列民族团结故事、举办民族趣味运动会等,引导学生积极分享自己了解的民族团结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在山东省中小学红色故事讲述大赛中,我再现了鲁南人民战役胜利的壮歌,这种‘生死与共’的军民情谊,正是凝聚各族人民的法宝。作为传承红色血脉的枣庄人,我深刻感悟到:石榴籽的紧密相拥,需要革命精神的强力黏合。”日前,市“红石榴”宣讲员、枣庄市第二实验学校八年级的学生李梓搏说,平时包括他在内“红石榴”宣讲员们,常常会利用主题班会、每周一升旗仪式等时间进行宣讲,促进全体同学团结奋进,从而让大家能体会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心愿。

与他们一样,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还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努力让书本也“活”起来。

“红军长征途中,彝族同胞与小叶丹‘彝海结盟’的故事让我特别感动。”参加完“重走长征路”研学活动后,薛城区临山小学学生王梓涵在日记中写道。今年五一期间,山亭区翼云中学组织学生来到岩马水库纪念馆,进行新学期的研学实践。从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个个劳动场景中,寻找大人们经常讲述的来自10个公社的近4万名陌生社员手足相亲,依靠人力刨锹挖,肩夯筑坝体,建成了国家大(Ⅱ)型水利的动人故事。

“从照片上看,当时物资、设备、技术等都很缺乏。如果大家不能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建起那么大一座水库。”学生王姝琪感慨地说,通过参观岩马水库纪念馆,她仿佛窥视到当年那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岩马水库建设者担当奉献的精神力量至今砥砺后人。

石榴花开香满园,籽籽同心向未来。微风吹过,火红的石榴花争相开放,而早花下的一个个红石榴已初具雏形,当每一颗石榴籽都积蓄向上生长的力量,粒粒榴籽紧紧抱成团时,也正寓意着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已然形成。

关闭